
作者:温雪梅
页数:194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90633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十年来,中国在重点城市群区域实施了持续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应对不断恶化的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学界已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证实,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等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协作是一种有效治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环境绩效。但是对于区域大气府际协作关系内部结构和形成逻辑等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经验性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政治学或行政学对大气府际协作的研究多是从方法论个体主义出发,抽离了地方政府所置身的社会情境,难以建立起对地方政府行为与制度环境关系的整体认识。为此,论文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入手,借助多案例形式对大气府际协作关系的整体形式、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探究政府协作行为、关系网络、制度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属性数据和关系型数据收集,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城市群四个区域的大气府际协作关系及其结构与城市属性异质性、已有关系网络、制度环境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建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平衡利用纵向介入机制与横向协调机制、发挥高行政层级城市优势地位、提高决策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温雪梅(1992.12~),女,汉族,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协同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理论与城乡基层治理。主持和参与重量、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担任《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等多家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重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三节 本书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困境及原因
一、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必要性及实践
二、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困境
三、产生区域府际协作治理困境的原因
第二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机制
一、集权与分权:区域协作治理的两种模式
二、府际关系与协作机制
三、协作机制与工具选择
第三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产品或服务属性
二、群体特征
三、经济因素
四、政治制度因素
五、网络结构因素
第四节 现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空间
一、境内外研究评述
二、进一步研究空间
第三章 理论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间关系理论
二、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嵌入与协作机制
二、区域府际协作的社会网络
三、府际协作工具类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样本与数据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选择依据
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二、长三角区域
三、珠三角地区
四、成渝城市群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收集
一、府际协作关系原始数据
二、网络数据的编码与量化
第三节 指标选取与统计方法说明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统计方法说明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的中心性
二、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城市属性异质性与大气府际协作关系
一、城市间协作强度与属性差异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区域大气府际协作关系QAP回归结果
三、不同类型协作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数据结果意义分析
第二节 城市异质性与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结构
一、城市属性变量与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结构关系的参数检验
二、城市地位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数据结果意义分析
第三节 大气府际协作关系与协作类型
一、“城市—协作类型”2-模网络结构的定量分析
二、各协作类型的对比分析
三、制度环境与协作关系网络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
二、平衡利用纵向介入机制与横向协调机制
三、发挥高行政层级城市的优势地位
四、提高政府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一、理论层面的创新
二、实证和方法层面的创新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重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三节 本书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困境及原因
一、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必要性及实践
二、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困境
三、产生区域府际协作治理困境的原因
第二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机制
一、集权与分权:区域协作治理的两种模式
二、府际关系与协作机制
三、协作机制与工具选择
第三节 区域府际协作治理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产品或服务属性
二、群体特征
三、经济因素
四、政治制度因素
五、网络结构因素
第四节 现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空间
一、境内外研究评述
二、进一步研究空间
第三章 理论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间关系理论
二、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嵌入与协作机制
二、区域府际协作的社会网络
三、府际协作工具类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样本与数据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选择依据
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二、长三角区域
三、珠三角地区
四、成渝城市群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收集
一、府际协作关系原始数据
二、网络数据的编码与量化
第三节 指标选取与统计方法说明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统计方法说明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的中心性
二、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城市属性异质性与大气府际协作关系
一、城市间协作强度与属性差异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区域大气府际协作关系QAP回归结果
三、不同类型协作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数据结果意义分析
第二节 城市异质性与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结构
一、城市属性变量与大气府际协作网络结构关系的参数检验
二、城市地位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数据结果意义分析
第三节 大气府际协作关系与协作类型
一、“城市—协作类型”2-模网络结构的定量分析
二、各协作类型的对比分析
三、制度环境与协作关系网络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
二、平衡利用纵向介入机制与横向协调机制
三、发挥高行政层级城市的优势地位
四、提高政府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一、理论层面的创新
二、实证和方法层面的创新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