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耀东
页数:270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66089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威尔逊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随后的一百多年的理论传承过程中,美国公共行政学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学界不断地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改变分析框架,采纳新的研究方法,最终形成了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两大范式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发展轨迹。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美国公共行政中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两大范式之间相互博弈的实质及二者内在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发展规律,在对两大范式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借鉴美国公共行政两大范式冲突与融合的发展规律,未来中国的行政改革应树立效能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与参与政府的理念,并力求在实现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绩效、改革审批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权限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作为价值规导的政治正义
一、正义的诸种争论
二、罗尔斯的政治正义观
三、政治正义的基本特征
四、政治正义的价值功能
第二节 作为自变量的政府效率
一、政府效率的诸种含义
二、政府效率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效率的构成要素
四、政府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作为范式的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
第一节 公共行政的范式
一、库恩之“范式”理论
二、公共行政多维范式之争
三、公共行政的范式:批判与建构
第二节 民主主义范式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内涵
二、民主主义范式的发展阶段
三、民主主义范式的特点
第三节 管理主义范式
一、管理主义范式的内涵
二、管理主义的发展阶段
三、管理主义的特点
第三章 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之争:两大范式冲突之肇始
第一节 美国建国初期立宪体制中公共行政的附庸性
一、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杰斐逊的民主行政理论:民主主义之滥觞
一、横向与纵向的分权
二、人民参政与监督
三、分区民主制
第三节 汉密尔顿的效能行政理论:管理主义之初始
一、基于性恶论的政府贵族化取向
二、强有力的行政部门
三、强大的总统权力
第四节 两派争论之核心: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
第四章 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传统管理主义之主导地位
第一节 美国现代化发展中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之冲突
一、1809—1812:政治正义的延续与联邦党的瓦解
二、1813—1828:政府效率的复兴与联邦党精神的复活
三、1829—1836:政治正义的反击与杰克逊式民主时代
第二节 时代的召唤:19世纪中后期美国对政府效率的诉求
一、城市化发展与市政管理滞后的矛盾
二、行政国家的发展与公共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
三、政党分肥制与基于功绩的文官制度之矛盾
第三节 政府效率与政治正义的二元分野: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一、公共行政学成立的必要性
二、威尔逊的公共哲学:基于政府效率的行政集权化
三、去政治化: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四、行政领域与企业领域的共通性
第四节 作为传统管理主义组织框架的官僚制理论
一、官僚制产生的背景
二、官僚制的原则
三、官僚制的效率化优势
第五节 作为传统管理主义方法论的科学管理理论
第六节 公共行政原则时代对政府效率的推崇
第七节 传统管理主义的公共哲学: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
一、作为传统管理主义价值理念的政府效率
二、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
第五章 美国公共行政中的技治主义:行为主义时代管理主义之拓展
第一节 作为技治主义的行为主义学派
一、技治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技治主义的行为主义学派之发展
三、行为主义向公共行政学的导人
第二节 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发展:西蒙的理性决策模型
一、西蒙对早期公共行政的挑战
二、事实与价值相区别的方法论基础
三、理性决策模型
第三节 行为主义行政学对管理主义的贡献及自身的不足
一、行为主义行政学对管理主义的贡献
二、作为封闭系统模型的理性决策模型之批判
第六章 技治统治的危机:民主主义的反击
第一节 美国公共行政之危机
一、现实的危机
二、知识的危机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运动之抗争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
二、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政治正义的优先性: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观点
一、批判工具理性,重塑公共哲学
二、批判效率至上,倡导社会公平
三、重建规范研究,强调价值理性
四、注重公民精神,倡导公民参与
五、强调公共行政的伦理因素
第七章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一):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范式之融合
第一节 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后现代性的内涵
三、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
四、后现代性向公共行政领域的导入
第二节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新公共管理
一、后现代性语境中的美国新公共管理
二、美国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范式之融合
一、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的伸张
二、管理主义对民主主义的吸纳
第八章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二):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融合
第一节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之新公共服务
一、新公共服务产生的背景
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三、新公共服务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融合
一、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之凸显
二、民主主义对管理主义的包容
第九章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冲突与融合之缘由
第一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冲突的原因
一、价值理念的差异性
二、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的不同
第二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融合之原因
一、后现代行政价值的多元化
二、行政责任的双重化
三、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第十章 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评价
第一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演进之内在逻辑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内在逻辑
二、管理主义范式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主主义范式之评价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意义
二、民主主义范式之批判
第三节 新管理主义之评价
一、新公共管理的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之批判
第十一章 美国公共行政范式之争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历程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价值融合与并重:中国行政改革的理念与举措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理念遵循
二、未来行政改革的方向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作为价值规导的政治正义
一、正义的诸种争论
二、罗尔斯的政治正义观
三、政治正义的基本特征
四、政治正义的价值功能
第二节 作为自变量的政府效率
一、政府效率的诸种含义
二、政府效率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效率的构成要素
四、政府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作为范式的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
第一节 公共行政的范式
一、库恩之“范式”理论
二、公共行政多维范式之争
三、公共行政的范式:批判与建构
第二节 民主主义范式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内涵
二、民主主义范式的发展阶段
三、民主主义范式的特点
第三节 管理主义范式
一、管理主义范式的内涵
二、管理主义的发展阶段
三、管理主义的特点
第三章 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之争:两大范式冲突之肇始
第一节 美国建国初期立宪体制中公共行政的附庸性
一、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杰斐逊的民主行政理论:民主主义之滥觞
一、横向与纵向的分权
二、人民参政与监督
三、分区民主制
第三节 汉密尔顿的效能行政理论:管理主义之初始
一、基于性恶论的政府贵族化取向
二、强有力的行政部门
三、强大的总统权力
第四节 两派争论之核心: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
第四章 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传统管理主义之主导地位
第一节 美国现代化发展中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之冲突
一、1809—1812:政治正义的延续与联邦党的瓦解
二、1813—1828:政府效率的复兴与联邦党精神的复活
三、1829—1836:政治正义的反击与杰克逊式民主时代
第二节 时代的召唤:19世纪中后期美国对政府效率的诉求
一、城市化发展与市政管理滞后的矛盾
二、行政国家的发展与公共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
三、政党分肥制与基于功绩的文官制度之矛盾
第三节 政府效率与政治正义的二元分野: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一、公共行政学成立的必要性
二、威尔逊的公共哲学:基于政府效率的行政集权化
三、去政治化: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四、行政领域与企业领域的共通性
第四节 作为传统管理主义组织框架的官僚制理论
一、官僚制产生的背景
二、官僚制的原则
三、官僚制的效率化优势
第五节 作为传统管理主义方法论的科学管理理论
第六节 公共行政原则时代对政府效率的推崇
第七节 传统管理主义的公共哲学: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
一、作为传统管理主义价值理念的政府效率
二、政府效率优先于政治正义
第五章 美国公共行政中的技治主义:行为主义时代管理主义之拓展
第一节 作为技治主义的行为主义学派
一、技治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技治主义的行为主义学派之发展
三、行为主义向公共行政学的导人
第二节 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发展:西蒙的理性决策模型
一、西蒙对早期公共行政的挑战
二、事实与价值相区别的方法论基础
三、理性决策模型
第三节 行为主义行政学对管理主义的贡献及自身的不足
一、行为主义行政学对管理主义的贡献
二、作为封闭系统模型的理性决策模型之批判
第六章 技治统治的危机:民主主义的反击
第一节 美国公共行政之危机
一、现实的危机
二、知识的危机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运动之抗争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
二、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政治正义的优先性: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观点
一、批判工具理性,重塑公共哲学
二、批判效率至上,倡导社会公平
三、重建规范研究,强调价值理性
四、注重公民精神,倡导公民参与
五、强调公共行政的伦理因素
第七章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一):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范式之融合
第一节 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后现代性的内涵
三、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
四、后现代性向公共行政领域的导入
第二节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新公共管理
一、后现代性语境中的美国新公共管理
二、美国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范式之融合
一、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的伸张
二、管理主义对民主主义的吸纳
第八章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二):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融合
第一节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之新公共服务
一、新公共服务产生的背景
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三、新公共服务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融合
一、新公共服务中民主主义之凸显
二、民主主义对管理主义的包容
第九章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冲突与融合之缘由
第一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冲突的原因
一、价值理念的差异性
二、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的不同
第二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融合之原因
一、后现代行政价值的多元化
二、行政责任的双重化
三、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第十章 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之评价
第一节 民主主义与管理主义范式演进之内在逻辑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内在逻辑
二、管理主义范式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主主义范式之评价
一、民主主义范式的意义
二、民主主义范式之批判
第三节 新管理主义之评价
一、新公共管理的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之批判
第十一章 美国公共行政范式之争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历程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价值融合与并重:中国行政改革的理念与举措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理念遵循
二、未来行政改革的方向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