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邬晓玲
页数:2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760464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围绕一位特级校长的办学经历与经验,以学校改进为视角来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实践。通过系统梳理学校改进的前沿理论,从不同的维度阐释学校改变发生的实践逻辑;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叙事,揭示“事在人为”“稳中求变”“以变破局”的改变过程与机制,即校长的改变——发展中谋事、教师的改变——教改中干事、学生的改变——行动中成事、家长的改变——共赢中理事;通过思考与行动的交融,彰显一位特级校长对于学校应该改进什么、如何改进与改进成效的实践探索和办学智慧。
作者简介
邬晓玲,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督学。教育 部“国培计划”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养工程学员。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浦东先进个人、新区教育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 部重点课题、多项区级课题获奖。撰写的30多篇文章发表在全国、市、区刊物上。在实践中,坚守教育的初心、追求教育的梦想。
本书特色
观学校智慧促教育改革,成己、成人、成事,让改变发生
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且持久的深度变革,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本书依托意义深刻的教育理论系统透视学校改进的实践智慧,运用真实生动的教育故事立体展现学校改进的实践脉络,切实促进了多元教育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彰显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魅力所在。相信本书所蕴含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智慧将会启迪更多的学校管理者续写成己、成人、成事的新篇章,赋能更多的教育主体构建参与、认同、引领的新格局,助力学校改进实践向更科学、更专业、更全面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录
一、回忆改变的时光/1
二、谱写改变的故事/2
三、绘就改变的色彩/3
前言 学校改进的理性思考 /1
一、学校改进的内涵特征/1
二、学校改进的历史溯源/3
三、学校改进的现实境况/6
四、学校改进的影响因素/7
五、学校改进的实践路径/8
第一章 校长的改变———达人中成己 /1
第一节 入情——浸润心灵深处,是真诚,更是应变 / 3
一、真实地面对/3
二、真情地对待/10
三、真心地帮助/15
四、真诚地处理/21
第二节 入理——规划学校发展,是点燃,更是渐变 / 25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认知/26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实践/29
第三节 入境——加强文化建设,是赋予,更是质变 / 34
一、培育文化:由外而内是渗透的力量/35
二、认同文化:由内而外是浸润的力量/42
三、创造文化:内外平衡是生长的力量/44
第四节 入微——发扬细节力量,是凝聚,更是量变 / 49
一、常态化地做好一件小事/50
二、持续性地做好一件小事/52
三、创造性地做好一件小事/53
第五节 入我——提升内涵修养,是修炼,更是蝶变 / 55
一、以学习促成长/57
二、以行动促成长/59
三、以反思促成长/61
四、以初心促成长/63
第二章 教师的改变———共事中成人 /65
第一节 决胜中层——巧用势能,促进学校工作转型 / 67
一、锤炼中层领导力,树立全局性视野/68
二、提升中层思维力,创造积极性变化/72
三、激发中层共情力,解决复杂性问题/75
第二节 点燃教师——承接愿景,实现学校工作升维 / 77
一、形塑共同愿景/79
二、关注教师差异/83
第三节 重构组织——优化学校工作氛围 / 93
一、看见的状态———滋养教师/94
二、听见的力量———信任教师/98
三、承诺的可贵———激活教师/101
第三章 学生的改变———行动中成长 /105
第一节 课堂变革——探索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 107
一、思考课堂,强调多元主体对话/108
二、品读课堂,凸显教师教学特色/110
三、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114
第二节 活动体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 122
一、活动课程系列化,提升仪式感/124
二、活动参与全员化,提升参与感/139
三、活动课程主体化,获得成就感/146
第三节 项目实践——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 150
一、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发展历程/151
二、活动项目化学习实践案例/156
第四章 家校的改变———合作中成事 /167
第一节 倾听·连接·协商——以合作引领家校观念转变 / 169
一、倾听———合作的前提/170
二、连接———合作的中介/173
三、协商———合作的方式/176
第二节 陪伴·理解·支持——以合作带动亲子互动优化 / 179
一、陪伴———创造互动的空间/180
二、理解———建立互动的前提/182
三、支持———提高互动的质量/184
后记 /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