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澳]尼克·奈特
页数:2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01989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再思毛泽东》一书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再思”。 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作者简介
[澳]尼克·奈特(Nick Knight),先后获得昆士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与历史、毛泽东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等。
尼克·奈特是当代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率先对全球范围内的毛泽东研究进行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并将其概括为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他曾多次来中国访问和进行学术研究,目前仍与我国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保持着联系。
尼克·奈特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尤为注意对第一手史料的把握以及对前沿方法论的运用。与此同时,他还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瞿秋白、艾思奇等学者。
本书特色
★作为著名的中国学学者,尼克·奈特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已近40年。奈特摒弃了倾向于妖魔化或讥讽毛泽东的研究范式,非常严肃地将毛泽东视为一名社会主义领导者和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这本著作书名贴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书中,奈特得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公正且客观的结论,这些结论必定会对未来关于某个人物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个人物便是毛泽东——不论他有何过失,毫无疑问,他都是20世纪的巨人之一。
——柯林·麦克拉斯,格里菲斯大学国际商务与亚洲研究部荣誉教授
★尼克.奈特多年来一直是毛泽东思想敏智的读者和译者之一,他也因此颇负盛名。《再思毛泽东》一书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学识,使得后人能重新审视和修正关于毛泽东的认识。当下许多描述毛泽东的著作退化为存有恶意的无稽之谈且试图掀起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而奈特的这部著作则严肃地提醒人们要重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与理论意义。这部著作同时也证明,重估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制定的政策,可以为中国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遭遇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作者
目录
第二章 方法论问题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文本的再思考
经验主义:阐述与批判
毛泽东文本:读者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系谱的问题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分期的问题
结论
第三章 方法论问题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存在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吗 ?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吗?如果是,又是哪种 ?
结论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中的工人阶级与农民(1923-1945)
联合农民,1923-1927
农村革命,1927-1930
工人阶级力量和国家形成,1931-1934
抵抗与改革,1937-1945
结论
第五章 政治和构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历史时期与未来思想(1937-1945)
中国传统中的历史分期和未来思想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历史分期与未来
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分期:“三时代”和“五阶段”
历史性未来:永久和平时代,共产主义时代
政治和构想:未来对现在的影响
结论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中社会革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基于对毛泽东三宗文献的研究,1937-1940
《矛盾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论一党专政》:阶级与政治
《新民主主义论》:经济、政治、文化
“根据”:经济和政治
“政治”与阶级斗争的调整
“政治”与政府的作用
文化的历史作用
政治与意识形态
结论
第七章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与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
毛泽东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
第八章 通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毛泽东(1949-1969)
毛泽东对1955-1956年间事件的回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不断的革命
“大跃进”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结论
第九章 从和谐转向斗争、从永久的和平转向“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中变化的未来 悲观主义和革命斗争: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
60年代早期
矛盾的普遍性和限的生产力
“大跃进”中的“乌托邦主义”
“文化大革命”:告别乌托邦
从和谐到斗争,从永久和平到“文化大革命”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