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岳南
页数:496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8076185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时局变化,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令人怅然叹息。
作者简介
岳南,本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诸城五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记者、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并以英、日、韩、德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发行数百万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为“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展示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本书特色
▲《南渡北归》作者、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传记经典,具开创意义的厚重之作!
▲全面书写陈寅恪与傅斯年——民国知识分子版图中双峰并峙的杰出代表!
陈寅恪被誉为“教授的教授”“近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本书再现了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涌现的众多大师的杰出代表。
▲ 搜罗宏富,资料翔实、构思精妙、情感深沉。相比初版增十万心血文字及罕见图片,作者远赴台湾,作为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披露台湾“中央研究院”大量珍贵史料
▲历史学家何兹全作序,莫言、朱大可、陈晓明等作家学者联袂推荐。
▲《光明日报》年度十大好书/鲁迅文学奖入选作品/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数次赞评
各大媒体广泛赞誉。
▲ 《光明日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入选理由:
本书作者兼具作家优美的文笔和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使得该书不仅构思精巧,叙事流畅,而且因其丰富的史料支撑,具备足够的厚重感。
虽名为陈寅恪与傅斯年作传,该书却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陈傅二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研究之上,而是以探寻这两位学术大师的渊源和交往为切入点,生动鲜活地描绘了罗家伦、鲁迅、顾颉刚、王国维、胡适等一批与他们有关的知识分子群像。由于陈寅恪傅斯年的影响力之大,这使得该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史的基本风貌。
目录
序 独为神州惜大儒(何兹全)
第一章 风云际会
◎ 走进清华园_001
◎ 从北大到柏林_006
◎ 北京初会_011
◎ 槎浮海外_020
第二章 江湖多风波
◎ 欧洲行旅_033
◎ 柏林日夜_039
◎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_046
◎ 傅斯年归国_055
◎ 中山大学的暗流_059
第三章 南北两校园
◎ 傅斯年与鲁迅、顾颉刚的冲突_065
◎ 由同窗到寇仇_072
◎ 陈寅恪进清华的背后隐秘_076
◎ 独为神州惜大儒_083
◎ 王国维沉湖_088
第四章 史语所的第一桶金
◎ 元和新脚未成军_099
◎ 内阁大档的“发见”_105
◎ 陈寅恪与内阁大档_110
第五章 望断天涯路
◎ 卢沟桥事变_119
◎ 流亡途中_122
◎ 再别长沙_129
第六章 南渡记
◎ 暂住蒙自_139
◎ 迁往昆明_143
◎ 炸弹下的陈寅恪与傅斯年_146
第七章 中研院院长争夺战
◎ 八方风雨会重庆_153
◎ 来渝只为胡先生_160
◎ 扬子江头流亡客_163
第八章 纵横天涯马
◎ 傅斯年家世情缘_173
◎ 辞别重庆_180
◎ 营救陈寅恪_182
◎ “杀孔祥熙以谢天下”_188
第九章 与李庄擦肩而过
◎ 骑上虎背的叶企孙_195
◎ 傅斯年与叶企孙之争_200
◎ 李庄不复见_206
第十章 西北望
◎ 乱世策士梦_215
◎ 傅斯年与毛泽东窑洞相会_219
◎ 延安归来_225
第十一章 千秋耻,终当雪
◎ 初闻涕泪满衣裳_235
◎ 代理北大校长_238
◎ 重返平津_247
第十二章 魂返关塞黑_255
◎ 燕大讲台上的背影_255
◎ 名山事业,流水人琴_261
◎ 陈寅恪失明经过_278
◎ 陈寅恪与蒋介石的因缘_286
第十三章 生别常恻恻
◎ 赴英就医_297
◎ 日暮苍山远_302
◎ 天才造就的事业_309
第十四章 北归一梦原知短
◎ 还都南京_333
◎ 最后的晚餐_344
◎ 去眼池台成永诀_349
第十五章 斯人独憔悴
◎ 醉不成欢惨将别_363
◎ 退守孤岛_369
◎ 傅斯年之死_376
第十六章 残阳如血
◎ 南国的冬日_387
◎ 闭口休谈作哑羊_399
◎ 续命河汾志未休_405
◎ 留命任教加白眼_416
◎ 著书唯剩颂红妆_422
第十七章 遗恨塞乾坤
◎ 汪篯、向达之死_449
◎ 傅斯年家族的毁灭_456
◎ 陈寅恪之死_464
再版后记_475
全新增订版后记_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