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寅恪
页数:407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47827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陈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精)》为史家陈寅恪之论文集,收入作者手定的重要论文共二十篇,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涉及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完稿于196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1980年才得以抢先发售出版。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7.3—1969.10.7),著名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诗人,为中国现代史学界集大成者,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曾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任教,精通梵文、波斯语、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国学功底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造诣卓著,其史学治学方法对后辈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史学界百年一见的人物,受历代学人敬仰推崇。
本书特色
陈寅恪先生史学论文集
从事汉唐史研究无法回避的经典著作
简体横排版陈寅恪著作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真实存在吗?
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是不是现在的山东人?
诗仙李白居然是“歪果仁”? 涵括20篇重磅论文,史料详实,条分缕析,抽丝剥茧
阐释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
目录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锺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崔浩与寇谦之
支愍度学说考
《桃花源记》旁证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书《魏书·萧衍传》后
读《哀江南赋》
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
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书《唐才子传·康洽传》后
论韩愈
读《东城老父传》
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
四声三问
从史实论《切韵》
节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〇“《晋书·王导传》多溢美”条云:
《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以惧妇为蔡谟所嘲,乃斥之云:“吾少游洛中,何知有蔡克儿?”导之所以骄人者,不过以门阀耳。
寅恪案:王氏为清代史学名家,此书复为世所习知,而此条所言乖谬特甚,故本文考辨史实,证明茂弘实为民族之功臣。至若斥蔡谟一节,《晋书》殆采自《世说新语·轻诋类》“王丞相轻蔡公”条及刘《注》所引《妒记》,源出小说,事涉个人末节,无关本文宏旨,不足深论。又门阀一端乃当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有关之大问题,不在本文范围之内,是以亦不涉及。本文仅据当日情势,阐明王导在东晋初期之功业一点,或可供读史者之参考也。
东汉之末,三国鼎峙,司马氏灭蜀篡魏,然后平吴,中国统一。吴、蜀之人同为被征服者,而其对征服者司马氏之政权态度不同,观下引史料可知也。
《晋书》五二《华谭传》略云:
华谭,广陵人也。祖融,吴左将军、录尚书事。父谞,吴黄门郎。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策曰:“吴、蜀恃险,今既荡平。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趑雎,屡作妖寇。岂蜀人敦朴,易可化诱;吴人轻锐,难安易动乎?今将欲绥静新附,何以为先?”对曰:“蜀染化日久,风教遂成;吴始初附,未改其化,非为蜀人敦悫而吴人易动也。然殊俗远境,风土不同,吴阻长江,旧俗轻悍。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其贤才,待以异礼;明选牧伯,致以威风;轻其赋敛,将顺咸悦,可以永保无穷,长为人臣者也。”
同书六八《贺循传》略云:
贺循,会稽山阴人也。曾祖齐,仕吴为名将。祖景,灭贼校尉。父邵,中书令。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伏见武康令贺循,前蒸阳令郭讷,皆出自新邦,朝无知己。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至于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舍人。
寅恪案:吴、蜀之人对洛阳统治政权态度不同,虽与被征服时间之长短有关,然非其主因,其主因在两国统治者之阶级性各殊所致。蜀汉与曹魏固是死敌,但曹操出身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之宗室,然渊源既远,不能纪其世数,与汉之光武迥异,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之后,乃亦家世相传之法家。故两国施政之道正复相同。蜀亡以后,西晋政乱,洛阳政府失去统治权,然终能恢复独立者,非蜀汉旧境内之汉人,而是自汉中北徙,乘机南返之巴部落,盖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之汉人组织,地方反抗力薄弱,洛阳征服者易于统治,此晋武帝所谓“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者是也。吴之情势则大不然,孙氏之建国,乃由江淮地域之强宗大族因汉末之扰乱,拥戴江东地域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之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组织之政权。故其政治社会之势力全操于地方豪族之手。西晋灭吴以后,此种地方势力并未因之消灭,所以能反抗洛阳之统治,而与蜀亡后之情势不同也。观陆机荐贺循之疏及华谭对晋武帝之策,皆以笼络吴地之统治阶级为绥靖之妙用,此中关键不难窥知矣。后来洛阳政府亦稍采用此种绥靖政策,尚未收大效,而中州已乱,陈敏遂乘此机会据有江东,恢复孙吴故壤,此本极自然之趋势,不足为怪。所可怪者,陈敏何以不能如孙氏之创业垂统,历数十年之久,基业未定,遽尔败亡,为世所笑,斯又吾人所应研究之问题,而当日江东地域即孙吴故壤特殊情势之真相所在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