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森
页数:464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33347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华北根据地为探讨范围,包括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根据地为空间,涵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十多年的时间,重点关注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战争背景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造情况、与自然抗争情况,诸如改造地貌环境抗战打击敌寇、改善自然环境减缓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乡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等,进而认为党在根据地的这些举措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
作者简介
程森,历史学(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清史研究》《中国农史》《医疗社会史研究》《苏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曾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近现代环境史。
目录
紧扣战争双方互动界面的环境史研究(代序)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时空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人口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与人口
一、华北根据地的“大本营”
二、东部四大根据地
第二节 华北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一、各大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二、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三、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的垦荒与荒野生态的简化
第一节 垦荒的驱动力、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
一、垦荒的政策驱动
二、垦荒的组织实施
三、垦荒的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分析
第二节 荒野向田园转化的个案研究:南泥湾垦区的演变
一、南泥湾的荒野环境与屯垦背景
二、各类人口、组织“填充”荒野与垦区的政区化
三、农业生产的拓展方式与规模
四、景观转变、环境效应与行为调适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河滩地开发与流域环境治理
第一节 1937年前河滩地的营造、生产与环境退化
一、水浊泥肥:冀西河滩地营造的水质基础
二、清代以来滩地开发的技术与制度
三、环境退化与滩地萎缩
第二节 滩地开发与治理的方法、技术和制度变革
一、修滩与护滩:滩地恢复与治理
二、放淤:洪水期灌溉制度与环境管理的成熟
三、滩地治理的民主化与集体化:管理制度与耕种方式变革
第三节 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与环境治理
一、河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
二、流域环境治理的实践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的植树造林运动
第一节 植树造林:生态困境下的应对与思考
一、华北根据地的生态困境与森林损耗
二、植树造林:中国共产党应对生态困境的认识与选择
三、宣传植树造林的功用
第二节 植树造林运动在各地的实践
一、晋察冀
二、晋绥
三、晋冀鲁豫
第三节 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思想转变与政策调整
一、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二、长期建设:植树造林运动的思想转变
三、植树造林政策的调整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疫灾流行与环境卫生整治
第一节 自然流行:主要传染病的传播
一、抗战时期的传染病流行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传染病流行
第二节 人为施毒:日军细菌战与华北根据地疫灾流行
一、晋绥
二、晋察冀
三、晋冀鲁豫
第三节 华北根据地的环境卫生整治
一、环境卫生整治的总体特征
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小结
第六章 华北平原根据地的地貌改造与河道环境治理
第一节 战争、地貌改造与社会动员:平原抗日根据地挖道沟运动
一、道沟的兴起与空间拓展
二、因地制宜:道沟的规格、内部构造和种类
三、“平原变山地,人造新长城”:道沟的功能与实际效果
四、平原地貌改造中的人:挖道沟与社会动员
第二节 黄水归来:平原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环境治理(1946—1947)
一、计划与协议:国共双方围绕黄河堵口与复堤的斗争过程
二、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与民生
三、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环境治理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的人与野生动物关系
第一节 打山与除害:陕甘宁边区的人与野生动物
一、“打山”: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
二、“兽害”的分布、表现与成因
三、除害: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第二节 东部四大根据地的除“害兽”运动
一、兽害:生态危机下的野生动物活动
二、除害、生产与练兵:抗日战争时期的除害兽运动
三、以生产为中心:解放战争时期的除害兽运动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华北根据地时期人与自然互动的主要媒介
二、华北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治理思想
三、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时空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人口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与人口
一、华北根据地的“大本营”
二、东部四大根据地
第二节 华北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一、各大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二、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三、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的垦荒与荒野生态的简化
第一节 垦荒的驱动力、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
一、垦荒的政策驱动
二、垦荒的组织实施
三、垦荒的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分析
第二节 荒野向田园转化的个案研究:南泥湾垦区的演变
一、南泥湾的荒野环境与屯垦背景
二、各类人口、组织“填充”荒野与垦区的政区化
三、农业生产的拓展方式与规模
四、景观转变、环境效应与行为调适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河滩地开发与流域环境治理
第一节 1937年前河滩地的营造、生产与环境退化
一、水浊泥肥:冀西河滩地营造的水质基础
二、清代以来滩地开发的技术与制度
三、环境退化与滩地萎缩
第二节 滩地开发与治理的方法、技术和制度变革
一、修滩与护滩:滩地恢复与治理
二、放淤:洪水期灌溉制度与环境管理的成熟
三、滩地治理的民主化与集体化:管理制度与耕种方式变革
第三节 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与环境治理
一、河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
二、流域环境治理的实践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的植树造林运动
第一节 植树造林:生态困境下的应对与思考
一、华北根据地的生态困境与森林损耗
二、植树造林:中国共产党应对生态困境的认识与选择
三、宣传植树造林的功用
第二节 植树造林运动在各地的实践
一、晋察冀
二、晋绥
三、晋冀鲁豫
第三节 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思想转变与政策调整
一、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二、长期建设:植树造林运动的思想转变
三、植树造林政策的调整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疫灾流行与环境卫生整治
第一节 自然流行:主要传染病的传播
一、抗战时期的传染病流行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传染病流行
第二节 人为施毒:日军细菌战与华北根据地疫灾流行
一、晋绥
二、晋察冀
三、晋冀鲁豫
第三节 华北根据地的环境卫生整治
一、环境卫生整治的总体特征
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小结
第六章 华北平原根据地的地貌改造与河道环境治理
第一节 战争、地貌改造与社会动员:平原抗日根据地挖道沟运动
一、道沟的兴起与空间拓展
二、因地制宜:道沟的规格、内部构造和种类
三、“平原变山地,人造新长城”:道沟的功能与实际效果
四、平原地貌改造中的人:挖道沟与社会动员
第二节 黄水归来:平原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环境治理(1946—1947)
一、计划与协议:国共双方围绕黄河堵口与复堤的斗争过程
二、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与民生
三、解放区黄河故道的环境治理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的人与野生动物关系
第一节 打山与除害:陕甘宁边区的人与野生动物
一、“打山”: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
二、“兽害”的分布、表现与成因
三、除害: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第二节 东部四大根据地的除“害兽”运动
一、兽害:生态危机下的野生动物活动
二、除害、生产与练兵:抗日战争时期的除害兽运动
三、以生产为中心:解放战争时期的除害兽运动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华北根据地时期人与自然互动的主要媒介
二、华北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治理思想
三、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