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云刚
页数:236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60795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18年8月19日—22日,2018年“一带一路”与政治地理学博士生论坛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本书为论坛的成果合集,包括前言(课程说明)、博士生论坛简介(论坛日程、专家简介、学员简介、工作团队)、博士生论坛实录(专家讲座纪实)、附录(博士生论坛摘要集、采风集、学术考察等)、后记(博士生论坛组织心得与经验)几个部分。
作者简介
刘云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广域科学专业广域科学博士,2006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目录
前言
专家简介
第一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讲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二讲 政治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
第三讲 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政治地理学
第四讲 “一带一路”面面观
——政治地理学视角
第五讲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政治学
第二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前沿探索
第六讲 地缘政治、生活空间与政治地理学
第七讲 超越人类的地理学
基于政治生态的考量
第八讲 “一带一路”:基于地理学的思考
第九讲 “一帶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三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应用与实践
第十讲 基于贸易关系的地缘风险探究
第十一讲 地缘环境与沿边发展
——以南亚、东南亚为例
第十二讲 东盟地理与中国一东盟合作
第十三讲 进口石油对中国一级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基于省级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第十四讲 隔离与融合:云南边境城市的缅甸劳工与社会治理
第四部分 博士生论坛摘要集
一、全球化与“一带一路”
1.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Ambitions to Create a
New Economic Order in Global Administrative Law
2.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s Trade Considerations
3.Visualiz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Ri8ks A1ong
the Belt and Road
4.澳大利亚对中国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认知与反应
5.基于恐袭数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态势时空演变分析
6.空间现代性问题探索
——基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特殊语境
7.澜湄合作智库网络建设进展与未来前蒹
8.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中国的应对
9.“一带一路”背景下斯里兰卡旅游业新现象探析
10.“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1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气候援助问题研究
12.“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学视野
13.“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14.支点型战略功能区:政策链视角下的国家级新区功能定位
15.知识贡献与路径支持:科技发展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意义
16.中美两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地缘政治与生活空间
1.朝鲜慈江道、两江道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以日本统治时期地名为主
2.第一岛链重点岛屿潜在威胁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
3.共同崛起下的能源合作:中印战略互信的稳固板块
4.贵州长寿人口分布特征研究
5.基于尺度政治视角下的旅游在国际冲突中的应用逻辑
——以中韩为例
6.联通、交汇与辐射:中巴经济走廊的地缘经济解读
7.美国北极气候资源政策的转向
8.双语种背景下中日地缘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事件分析法
9.乌克兰武装冲突时空分布特征及地缘解析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整治规划实施对策
——以清远市铁坑村为例
11.选举参与的空间效应:基于香港2016年立法会选举的空间计量研究
12.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
三、边境管治与跨界发展
1.国外关于中缅泰老“黄金四角”跨境流域合作区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2.基于共生理论的跨界协同发展管治策略研究
——以广西中越边境区域为例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变化及其地缘影响
4.三阶段尺度政治理论模型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区隔
5.我国边境地区非法入境问题研究:发生机制与治理框架
6.现代皮影戏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唐山皮影为例
7.中国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脆弱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中蒙俄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研究
四、文化认同与移民社会
1.长白山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以延边州白山市及通化市为例
2.大陆赴台游客的情感研究:边界、去边界与再边界
3.基于国家认同的根祖文化空间建构
4.论迦摩缕波国及帕拉国对佛教传播的影响
6.西南边疆地区山地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空间分异与演变研究
——基于桂西德峨镇的个案研究
7.社区类型会影响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吗
第五部分 附录
学员简介
采风集
学术考察
工作团队
后记
专家简介
第一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讲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二讲 政治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
第三讲 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政治地理学
第四讲 “一带一路”面面观
——政治地理学视角
第五讲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政治学
第二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前沿探索
第六讲 地缘政治、生活空间与政治地理学
第七讲 超越人类的地理学
基于政治生态的考量
第八讲 “一带一路”:基于地理学的思考
第九讲 “一帶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三部分 政治地理学的应用与实践
第十讲 基于贸易关系的地缘风险探究
第十一讲 地缘环境与沿边发展
——以南亚、东南亚为例
第十二讲 东盟地理与中国一东盟合作
第十三讲 进口石油对中国一级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基于省级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第十四讲 隔离与融合:云南边境城市的缅甸劳工与社会治理
第四部分 博士生论坛摘要集
一、全球化与“一带一路”
1.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Ambitions to Create a
New Economic Order in Global Administrative Law
2.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s Trade Considerations
3.Visualiz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Ri8ks A1ong
the Belt and Road
4.澳大利亚对中国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认知与反应
5.基于恐袭数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态势时空演变分析
6.空间现代性问题探索
——基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特殊语境
7.澜湄合作智库网络建设进展与未来前蒹
8.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中国的应对
9.“一带一路”背景下斯里兰卡旅游业新现象探析
10.“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1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气候援助问题研究
12.“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地缘政治学视野
13.“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14.支点型战略功能区:政策链视角下的国家级新区功能定位
15.知识贡献与路径支持:科技发展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意义
16.中美两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地缘政治与生活空间
1.朝鲜慈江道、两江道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以日本统治时期地名为主
2.第一岛链重点岛屿潜在威胁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
3.共同崛起下的能源合作:中印战略互信的稳固板块
4.贵州长寿人口分布特征研究
5.基于尺度政治视角下的旅游在国际冲突中的应用逻辑
——以中韩为例
6.联通、交汇与辐射:中巴经济走廊的地缘经济解读
7.美国北极气候资源政策的转向
8.双语种背景下中日地缘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事件分析法
9.乌克兰武装冲突时空分布特征及地缘解析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整治规划实施对策
——以清远市铁坑村为例
11.选举参与的空间效应:基于香港2016年立法会选举的空间计量研究
12.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
三、边境管治与跨界发展
1.国外关于中缅泰老“黄金四角”跨境流域合作区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2.基于共生理论的跨界协同发展管治策略研究
——以广西中越边境区域为例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变化及其地缘影响
4.三阶段尺度政治理论模型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区隔
5.我国边境地区非法入境问题研究:发生机制与治理框架
6.现代皮影戏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唐山皮影为例
7.中国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脆弱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中蒙俄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研究
四、文化认同与移民社会
1.长白山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以延边州白山市及通化市为例
2.大陆赴台游客的情感研究:边界、去边界与再边界
3.基于国家认同的根祖文化空间建构
4.论迦摩缕波国及帕拉国对佛教传播的影响
6.西南边疆地区山地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空间分异与演变研究
——基于桂西德峨镇的个案研究
7.社区类型会影响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吗
第五部分 附录
学员简介
采风集
学术考察
工作团队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