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乐润乡土 慎终追远:巴渝文化语境中的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文化研究

封面

作者:胡晓东

页数:363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51703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乐润乡土 慎终追远:巴渝文化语境中的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文化研究》的逻辑结构大致展示为:中观切入,微观探析,宏观审视。全文共三篇八章。上篇“语境论”,重点就罗汉寺瑜伽焰口仪轨及其所生存的文化语境——巴渝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中观阐述。通过深入分析巴渝文化特质,作者指出,巴渝文化语境又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即以巴文化为核心层,以蜀楚文化为基础层,以滇黔、吴越、两湖文化为外围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巴渝民俗文化、巴渝民间音乐与罗汉寺焰口仪轨及其音乐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中篇“形态论”,对罗汉寺瑜伽焰口仪轨音乐之形态特征作微观专题分析,洞悉其全国共性与地域差异。作者将罗汉寺瑜伽焰口仪轨音乐分成声乐唱腔与法器牌子两大类,唱腔部分则按照其音乐风格特征划分为歌唱腔、诵唱腔、直诵腔三类,以此认知其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之核心音调、调式、旋法、姊妹腔系统、曲式结构、演唱与润腔、音乐语音学特征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音乐语音学特征分析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作者分别从显性音乐符号与隐性音乐符号两个方面探究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的方言语音特征及其对唱腔音乐的影响,是研究地域音乐的重要手段。
下篇“文化论”,从大文化的高度宏观审视罗汉寺瑜伽焰口仪轨,探寻其作为国家礼乐、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整体相通性与个别差异性。此外,作者分别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社会性别与身份认同等文化视角解读罗汉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潜藏的社会功能,揭示其隐喻的文化认同、思想观念、心理特质、反结构与阈限期等问题,试图厘清社会性别、权力、仪式表演和文化观念四者在仪式音声中的结构关系。总之,作者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与其所在的大文化语境“接通”,显示了作者较宽泛的学术视野。由此可见,巴渝文化是罗汉寺瑜伽焰口仪轨生存之语境,音乐形态是其重点与特色,相通性是隐性内核,差异性是显性外壳,音乐语音学、音乐伦理学、传承体系研究以及性别研究等是新课题。当一种强大的文化来到异域,必然会有本土化的过程,与其他文化互鉴交融,同时褒其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这样的格局必然导致全国的瑜伽焰口仪轨在文化本质上既有相通性,又颇具地域个性。

目录

绪论
一、本论题及研究对象概述
二、本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上篇 语境论
第一章 巴渝文化语境中的瑜伽焰口音乐
第一节 巴渝文化的范畴
一、巴渝文化的界定
二、巴渝文化的内涵
三、巴渝文化的功能与特质
四、巴渝文化语境下的佛教仪轨
第二节 巴渝文化与瑜伽焰口音乐之关系
一、巴渝民俗对瑜伽焰口仪轨的影响
二、巴渝民间音乐对瑜伽焰口音乐的影响
三、瑜伽焰口对巴渝民俗文化的渗透
四、瑜伽焰口音乐对巴渝民间音乐的渗透
中篇 形态论
第二章 旋律特征
第一节 核心音调特征
一、川羽式音调
二、西北色彩的徵型跳进式音调
三、吴越色彩的徵型级进式音调
第二节 调式特征
一、调式应用统计
二、羽调式
三、宫调式
四、微调式
五、商调式
六、角调式
七、转调
八、游移调式
第三节 旋律发展手法
一、重复
二、变奏
三、展开
四、对比
五、再现
第三章 曲体结构特征
第一节 声乐唱腔结构分析
一、只 曲
二、联曲
三、套曲
……
下篇 文化论
第六章 瑜伽焰口音乐的文化特征
第七章 社会性别与文化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乐润乡土 慎终追远:巴渝文化语境中的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文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2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