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庆
页数:284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78553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理论”这一学术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史著作,旨在通过批判性审视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文学理论”诸学术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偏差,从而探寻一条重返文明传统、立足自身经验的“理论”之路。本书主要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思想史中的‘文学理论’”,第二编为“言语的力度和尺度”,第三编为“古典感觉与现代问题”。
作者简介
冯庆,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讲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审美启蒙主义和艺术哲学等,开设“比较美学”“艺术哲学”等课程。著有《古典与青年》《中国人的义气》,参与译著有《托兰德与激进启蒙》。
目录
第一辑 “文学理论”的思想史透视
第一章 “抒情传统”:传统的发明及其理论意图
第一节 “有情”的发明
第二节 “传统”的视差
第三节 “理论”的渊源
第四节 “启蒙”的意图
第二章 艾布拉姆斯:文学理论与思想史
第一节 “四要素”的用意与迷误
第二节 历史中的“理论”
第三节 浪漫主义之为传统
第四节 如何面对艾布拉姆斯的当代遗产
第三章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与诗化主体
第一节 “作品”变为“文本”的学术机制
第二节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的主体旨趣
第三节 “文本”背后的诗性愿景
第四章 巴赫金:在对话中独白
第一节 巴赫金与“文艺学”
第二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开篇的各种“声音”
第三节 “独白”和“对话”的历史辩证法
第五章 唯名论与西方文论
第一节 当代语言学文论中的唯名论诉求
第二节 康德主义审美人类学中的唯名论倾向
第三节 唯名论与现代性
第六章 《文学理论导引》:文论教育的“经验”基底
第一节 “反本质主义”:时代的诉求与难题
第二节 《文学理论导引》的科学诉求
第三节 “语言转向”作为策略
第二辑 “以言行事”的张力
第一章 “言语行为”的后现代状况
第一节 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定义“虚构”:从语言哲学到文学理论
第三节 遭遇“解构”:从确定意义到多元阐释
第四节 超越“结构”:从语义分析到文化政治
第二章 虚构之为以言行事:问题与谱系
第一节 约翰·塞尔论虚构
第二节 宣言的力量:塞尔的“漏洞”?
第三节 模仿之为以言行事
第四节 现代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第五节 “言语行为”要做什么
第三章 如何理解塞尔与德里达之争
第一节 “原意”的疑难
第二节 塞尔如何批评德里达
第三节 “解构”的困境
第四章 建构论及其不满:“科学大战”的思想根源
第一节 作为思想史事件的“科学大战”
第二节 西方科学批判思潮的哲学理路
第三节 “语言转向”与真理建构论的兴起
第五章 《日常理性及其责任:斯坦利·卡维尔哲学及文艺思想研究》中的“承诺”
第一节 “怀疑主义”的老问题和新问题
第二节 语言游戏与现代责任理性
第三节 有待丰满的“承诺”
第三辑 居间于诗的哲学
第一章 审美虚无主义的历史及其表象
第一节 “审美虚无主义”的理论表象
第二节 现代思想中的“虚无”难题
第三节 尼采如何理解“审美虚无主义”
第四节 如何探究“虚无”的历史
第二章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友爱
第一节 “友爱”的古今之变
第二节 尼采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式对话
第三节 寻找扎拉图斯特拉的“朋友”
第四节 哲学与诗之间的友爱
第三章 图像学的历史哲学奠基
第一节 探究图像学的哲学前提
第二节 图像学的历史哲学潜能
第三节 图像解释与人类文明史
第四章 情深与文明:婚礼摄影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婚礼摄影艺术的仪礼品位
第二节 情绪重整与意义重构
第三节 从艺术结构到文明结构
第四节 居间于“情感”和“文明”
附录
一、“隐微”何以嵌入历史——在潘静如讲座“退向未来”上的发言
二、从“禹贡精神”到“情感经验史”——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青年征文论坛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抒情传统”:传统的发明及其理论意图
第一节 “有情”的发明
第二节 “传统”的视差
第三节 “理论”的渊源
第四节 “启蒙”的意图
第二章 艾布拉姆斯:文学理论与思想史
第一节 “四要素”的用意与迷误
第二节 历史中的“理论”
第三节 浪漫主义之为传统
第四节 如何面对艾布拉姆斯的当代遗产
第三章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与诗化主体
第一节 “作品”变为“文本”的学术机制
第二节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的主体旨趣
第三节 “文本”背后的诗性愿景
第四章 巴赫金:在对话中独白
第一节 巴赫金与“文艺学”
第二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开篇的各种“声音”
第三节 “独白”和“对话”的历史辩证法
第五章 唯名论与西方文论
第一节 当代语言学文论中的唯名论诉求
第二节 康德主义审美人类学中的唯名论倾向
第三节 唯名论与现代性
第六章 《文学理论导引》:文论教育的“经验”基底
第一节 “反本质主义”:时代的诉求与难题
第二节 《文学理论导引》的科学诉求
第三节 “语言转向”作为策略
第二辑 “以言行事”的张力
第一章 “言语行为”的后现代状况
第一节 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定义“虚构”:从语言哲学到文学理论
第三节 遭遇“解构”:从确定意义到多元阐释
第四节 超越“结构”:从语义分析到文化政治
第二章 虚构之为以言行事:问题与谱系
第一节 约翰·塞尔论虚构
第二节 宣言的力量:塞尔的“漏洞”?
第三节 模仿之为以言行事
第四节 现代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第五节 “言语行为”要做什么
第三章 如何理解塞尔与德里达之争
第一节 “原意”的疑难
第二节 塞尔如何批评德里达
第三节 “解构”的困境
第四章 建构论及其不满:“科学大战”的思想根源
第一节 作为思想史事件的“科学大战”
第二节 西方科学批判思潮的哲学理路
第三节 “语言转向”与真理建构论的兴起
第五章 《日常理性及其责任:斯坦利·卡维尔哲学及文艺思想研究》中的“承诺”
第一节 “怀疑主义”的老问题和新问题
第二节 语言游戏与现代责任理性
第三节 有待丰满的“承诺”
第三辑 居间于诗的哲学
第一章 审美虚无主义的历史及其表象
第一节 “审美虚无主义”的理论表象
第二节 现代思想中的“虚无”难题
第三节 尼采如何理解“审美虚无主义”
第四节 如何探究“虚无”的历史
第二章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友爱
第一节 “友爱”的古今之变
第二节 尼采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式对话
第三节 寻找扎拉图斯特拉的“朋友”
第四节 哲学与诗之间的友爱
第三章 图像学的历史哲学奠基
第一节 探究图像学的哲学前提
第二节 图像学的历史哲学潜能
第三节 图像解释与人类文明史
第四章 情深与文明:婚礼摄影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婚礼摄影艺术的仪礼品位
第二节 情绪重整与意义重构
第三节 从艺术结构到文明结构
第四节 居间于“情感”和“文明”
附录
一、“隐微”何以嵌入历史——在潘静如讲座“退向未来”上的发言
二、从“禹贡精神”到“情感经验史”——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青年征文论坛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