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宫敬才
页数:33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03201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经济哲学客观存在于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是介于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有自已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内容规定和研究方法。本书以文献实证、理论逻辑分析、方法论真相还原和思想内容比较等方式证明,马克思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宫敬才,1954年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经济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9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研究》《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曾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三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定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论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证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秘密 ”
三、方法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
四、结论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哲学结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 分册)“序言”为例证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节点一: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三、节点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节点三:原生态哲学文献载体的变迁
五、节点四:理解路径是关键
六、节点五:传统理解路径的奠基者
七、结论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哲学经济学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哲学性内容的存在形式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一:逻辑前提论
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二:经济哲学本体论
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三:经济哲学价值论
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四:经济哲学历史观
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五:经济哲学方法论
十、结论
第四章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制度前提批判
三、人学前提批判
四、阶级立场批判
五、方法论批判
六、结论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劳动的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劳动的原型性质
三、劳动的历史性质
四、劳动的预设性质
五、劳动的创造性质
六、劳动的受动性质
七、劳动的技术性质
八、劳动的组织性质
九、劳动的法权性质
十、劳动的基础性质
十一、结论
第六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定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论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证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秘密 ”
三、方法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
四、结论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哲学结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 分册)“序言”为例证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节点一: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三、节点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节点三:原生态哲学文献载体的变迁
五、节点四:理解路径是关键
六、节点五:传统理解路径的奠基者
七、结论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哲学经济学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哲学性内容的存在形式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一:逻辑前提论
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二:经济哲学本体论
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三:经济哲学价值论
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四:经济哲学历史观
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五:经济哲学方法论
十、结论
第四章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制度前提批判
三、人学前提批判
四、阶级立场批判
五、方法论批判
六、结论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劳动的性质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二、劳动的原型性质
三、劳动的历史性质
四、劳动的预设性质
五、劳动的创造性质
六、劳动的受动性质
七、劳动的技术性质
八、劳动的组织性质
九、劳动的法权性质
十、劳动的基础性质
十一、结论
第六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