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向世陵等著
页数:533页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405944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历史上儒家博爱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贡献,而且跳出了以往儒家、儒学的研究仅局限于学者文化的圈子,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民间和制度,例如对国家制度建设中的博爱诉求与慈善救济方面的研究。同时,除了汉民族的博爱理论和实践外,本书还介绍了儒家博爱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目录
绪言:“博爱”的仁学
上编
第一章 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涵
第一节 博爱观念的萌发
一、爱在惠民怀仁
二、仁与爱的关联与博爱的语词
三、爱的先人后己
四、爱人与自爱
第二节 爱的互惠性
一、爱在传递与施惠
二、亲、爱、仁之关联
三、互惠与将心比心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与爱心生成
一、爱心生成的心理依据
二、爱人、人爱与物爱
第四节 “天下为公”与博爱的理念
一、大同之道与选贤任德
二、公平无私的博爱要求
第五节 “爱物”的生态观
一、由仁心而爱物
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第二章 孔子之道与儒墨异同
节 “孔子之道”与仁爱的差等
一、爱的观念与孔子仁学的产生
二、《论语》中的表述与“亲亲为大”之解
三、孔墨之别与墨子“非儒”
第二节 无父无君与禽兽的指责
一、无父无君的历史现实
二、“禽兽”概念辨析
三、孟子的“兼所爱”与“一本”义
第三节 兼爱、仁爱在诸子的混同
一、杨朱、墨翟“学仁义”与荀子的爱与利合
二、诸子的统合儒墨
第三章 汉唐社会的博爱观念
节 汉代政治的“博爱”诉求
一、博爱观念对制度的价值塑造
二、“威势成政”的要件与内核
三、以孝治天下的先行
四、“爱人为大”与“自爱”的贯通
五、普爱无私与公天下
第二节 博爱契合于社会治理
一、顺乎情而至于德
二、基于“家国同构”的凝聚力
三、基于文化传统的惯性
四、博爱观念的进一步诠释
第四章 宋代理学的博爱论构建
节 张载的“兼爱”与“民胞物与”
一、张载“兼爱”的提出
二、善以天下与爱人如己
第二节 二程“一体”意下的仁道与博爱
上编
第一章 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涵
第一节 博爱观念的萌发
一、爱在惠民怀仁
二、仁与爱的关联与博爱的语词
三、爱的先人后己
四、爱人与自爱
第二节 爱的互惠性
一、爱在传递与施惠
二、亲、爱、仁之关联
三、互惠与将心比心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与爱心生成
一、爱心生成的心理依据
二、爱人、人爱与物爱
第四节 “天下为公”与博爱的理念
一、大同之道与选贤任德
二、公平无私的博爱要求
第五节 “爱物”的生态观
一、由仁心而爱物
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第二章 孔子之道与儒墨异同
节 “孔子之道”与仁爱的差等
一、爱的观念与孔子仁学的产生
二、《论语》中的表述与“亲亲为大”之解
三、孔墨之别与墨子“非儒”
第二节 无父无君与禽兽的指责
一、无父无君的历史现实
二、“禽兽”概念辨析
三、孟子的“兼所爱”与“一本”义
第三节 兼爱、仁爱在诸子的混同
一、杨朱、墨翟“学仁义”与荀子的爱与利合
二、诸子的统合儒墨
第三章 汉唐社会的博爱观念
节 汉代政治的“博爱”诉求
一、博爱观念对制度的价值塑造
二、“威势成政”的要件与内核
三、以孝治天下的先行
四、“爱人为大”与“自爱”的贯通
五、普爱无私与公天下
第二节 博爱契合于社会治理
一、顺乎情而至于德
二、基于“家国同构”的凝聚力
三、基于文化传统的惯性
四、博爱观念的进一步诠释
第四章 宋代理学的博爱论构建
节 张载的“兼爱”与“民胞物与”
一、张载“兼爱”的提出
二、善以天下与爱人如己
第二节 二程“一体”意下的仁道与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