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军
页数:248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3219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高附加值、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增长方式。确保社会各阶层、群体能够均等地获得生产要素、公平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进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金融市场能否服务于所有个体,是否设置了各种歧视性的门槛,决定了各层次群体是否具有均等的获得要素的机会。包容性经济增长倡导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发展普惠金融被认为是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书首先对比了中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普惠金融发展历程,总结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价值导向的制度差异。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考察了普惠金融发展在两国收入分配、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和就业三个包容性增长维度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普惠金融属于一种非均衡、高效率型包容增长模式,该模式导致金融泛化严重、社会与家庭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中国的普惠金融属于兼顾结构均衡的弱型包容增长模式,该模式经济效率偏低,但却是符合本土国情和长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很优选择。然后,本书深入探讨了两国普惠金融经济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体制原因,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最后,提出应巩固和改善我国的结构型普惠金融模式,就构建以支小支农为重点金融服务体系、开拓农民理财增收渠道、建设农村非财务征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总之,中美作为两个具有鲜明发展观的国家,有着各自发展普惠金融的出发点、运行手段和保障治理机制。通过对比研究可借此探讨“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大发展形态下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模式的运行差异,以及不同经济体制所构建的保障机制的异同,为世界上正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余军,女,1980年8月生,湖北利川人,土家族。河北大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博士,河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公司理财与金融的教学与研究,一直深入基层从事农村金融服务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调研工作。在《现代财经》《工业技术经济》《武汉金融》等刊物公开发表26余篇,出版教材3部,主持、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普惠金融、中外金融制度、公司金融。
目录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基础
2.1 增长理论深化与普惠金融价值旨向
2.2 普惠金融福利增进与福利非稳态
第3章 美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回顾
3.1 1945-1980年
3.2 1980-2019年
第4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回顾
4.1 1978-1999年
4.2 2000-2018年
第5章 资源配置体系对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效果的影响研究
5.1 相关指标的选取
5.2 研究方法的选择
5.3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4 自由市场配置下的普惠金融包容性效果检验
5.5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下的普惠金融包容性效果检验
5.6 检验结果对比
第6章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效果的保障治理机制研究
6.1 政策激励机制与市场激励机制的对比
6.2 行政约束机制与法律约束机制的对比
6.3 扶贫支农与社会福利/风险转嫁均衡保障机制的对比
6.4 普惠金融微观运行机制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深化中国普惠金融包容增长机制的相关建议
7.1 现代小农户身份转变机制
7.2 发展城市和农村财产性收入的双向渠道机制
7.3 构建全社会征信机制
7.4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