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帆等著
页数:129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32061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涉及“文体观念”“文体形态”“叙述模式”和“语体特性”等方面。全书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状况及各种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化了对古代小说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全书共分六编,“总论”以下五编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编“总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如“小说”术语的演化、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差异、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和“图文评”结合的文本形态等。第二编至第六编以小说文体的历史流变线索为经,以流变过程中重要的文体现象为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从先秦两汉到晚清民初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谭帆,1959年10月出生,江苏常熟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史和中国戏曲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评点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
参加编著的作者: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李军均(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任明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庆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周瑾锋(苏州大学文学院)、毛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岳永(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张玄(扬州大学文学院)、孙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志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莹(同济大学中文系)、王瑜锦(南通大学文学院)。
相关资料
小说研究本土立场的坚守与拓展: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谭 帆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理论版》2023年5月17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攀登新的学术高峰——2022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选介》
【编者按】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 年4 月25 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又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牢记嘱托,勇担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学术使命,不懈攀登新时代学术高峰。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本版从即将出版的入选2022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65 部成果中精选9 部予以介绍,以飨读者。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谭帆 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在学术界已延续多年,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如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这样有影响的论著还不多,突破性的成果更为罕见。个中原因很多,其中为重要的或许还是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小说观念的偏狭及由此引发的对小说文本的遮蔽。我们对于“小说”、对于“叙事”,持有的仍然是20世纪以来经西学改造的观念,故小说文体研究要得到发展,观念的开放、文本的完善和史料的辑录仍然是居于前列的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以近百万字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涉及的文体内涵主要有“文体观念”“文体形态”“叙述模式”和“语体特性”等方面。全书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状况及各种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其演进的内在规律,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
本成果共分六编,“总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如小说的内涵与界域、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古代小说“图文评”结合的文本形态等,以此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的理论基础。第二编至第六编以小说文体的历史流变线索为经,以流变过程中重要的文体现象为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从先秦两汉到晚清民初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我们既宏观梳理了古代小说文体的流变历史,又分别厘清了古代小说四种基本体式各自的演变进程。在《“小说家”的文本与文体》一章中,我们深入考察了《汉书·艺文志》所述“小说家”的立意及其文本,进而考订了“小说”的文类属性与文体特征。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终结”,我们则以《传统小说文体的终结与转化》这一加长版的章节作出详细而充分的讨论。
本成果对古代小说文体发展过程中的不少核心概念和命题,作出了有益探索。如“小说”概念的界定,认为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小说”概念的内涵经历了明显的演化过程,其指称对象错综复杂,包括“小道”“野史传说”“表演伎艺”“虚构的叙事散文”和“通俗的叙事文体统称”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大体呈现历时态关系,体现出小说文体自身的演化进程;但又处于共时态关系,各种意义的内涵同时并存。
在对古代小说四种文体的研究中,对笔记体小说的“额外”关注和大幅度扩大篇幅或许是本成果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成果所要呈现的独特价值。我们一方面在研究观念上深入梳理“叙事”在中国古代的实际内涵,打破传统视叙事为“讲故事”的认识,强调叙事在中国古代的多元属性;同时依据传统目录学对小说的分类,加大了“笔记体小说”在古代小说文体史研究中的分量。而在研究内涵上,笔记体小说更是我们撰写小说文体史时为关注和倾力研究的对象。这不仅是有意识地“反拨”以往的研究格局,更是出于对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尊重”和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的实际状态。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若干不足,如成果仍主要集中在笔记体与章回体两端,传奇体与话本体相对较弱;对域外小说的研究现状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掌握域外同行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具体情况。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切实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
此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书系”三部曲之一。2011年,“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9年通过结项审核,再经近两年的修订,书系终于在2021年陆续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前后恰好十年,经过十年之“辛苦”,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增订本)、《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和《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料系年辑录》,三书合计两百余万字。书系的出版是我们十年努力的一份答卷,期待学界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介绍】
谭 帆
江苏常熟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史和中国戏曲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评点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
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军均(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任明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庆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周瑾锋(苏州大学文学院)
毛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岳永(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
张玄(扬州大学文学院)
孙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杨志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莹(同济大学中文系)
王瑜锦(南通大学文学院)
本书特色
★ 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的主体成果
★ 谭帆教授及其团队,十年磨一书
★ 回归本土立场和语境,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
★ 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小说四类文体——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和章回体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目录
導論 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
第一编 總論
第一章 小說與文體
第一節 “小說”之内涵與界域
第二節 古人的小說文體觀念
第三節 晚清民初的小說文體“二分”
第四節 傳奇體與話本體的確立
第二章 小說叙事的歷史傳統
第一節 “叙事”原始
第二節 作為史學的“叙事”
第三節 作為文學的“叙事”
第四節 小說“叙事”的獨特内涵
第五節 古代小說的叙事傳統
第六節 古代小說的博物叙事
第三章 “圖文評”結合:古代小說的文本形態
第一節 評改一體:小說評點的文本價值
第二節 插圖對小說文體之建構
第三節 小說圖像的批評功能
第二编 先唐小說文體
概述
第一章 小說文體的起源
第一節 說、說體文與小說
第二節 史、雜史與小說
第二章 “小說家”的文本與文體
第一節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的立意
第二節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文本考辨
第三節 “小說”的文類屬性與文體特徵
第三章 “小說體”舆“傳記體”
第一節 《說苑》:“小說體”之範本
第二節 “傳記體”:史書分流與小說新譜系
第四章 《世說新語》的文體特性
第一節《世說新語》概說
第二節 《世說新語》的编例
第三節《世說新語》的語體
第四節 “世說體”的形成與影響
第五節 以類為評:《世說新語》分類體系的接受
第五章 先唐小說的“史才”舆“詩筆”
第一節 先唐小說的“史才”
第二節 先唐小說的“詩筆”
第三编 唐五代小說文體
第四编 宋元小說文體
第五编 明代小說文體
第六编 清代小說文體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論小說文體研究的三個維度/譚帆
附錄二 中國小說史研究的獨特路徑與體系構建——譚帆教授訪談绿/孫超
附錄三 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論著簡目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