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勇强
页数:63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3011223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古代小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而编写一部适合本科教学的中国古代小说史。除了面向中文系本科学生外,还可作为各专业的通选课的教材或辅助读物。
作者简介
刘勇强,1960年生于江西南昌,1988年于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即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赴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高校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及宋元明清文学,出版过《西游记论要》、《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幻想的魅力》、《中国神话与小说》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同时,参与了北京大学《中华文明史》等集体项目的工作,并主编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两种。
目录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确立与小说史的展开
第二节 小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民族特点
第三节 小说发展的动力与小说史的分期及本书的内容
上编 从肇始到成熟:两大系统及其演进
概说
第一节 体多性殊的古代小说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清晰化
第三节 小说的功能
第四节 文言与白话
第一章 小说文体的孕育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起源与小说化叙事的产生
第二节 神话传说的小说史意义
第三节 先秦两汉叙事散文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寓言与小说的寓意化
第二章 小说的原初形态
第一节 旧题汉人小说的历史价值
第二节 志怪小说:背景与艺术
第三节 志人小说的三种体式
第四节 志怪、志人小说的异同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第三章 文言小说的文体独立
第一节 多体式共生并进的格局
第二节 传奇的产生、发展及其文体特点
第三节 唐代传奇的文体与叙事特征
第四章 说唱艺术的初潮
第一节 说唱艺术的渊源
第二节 从俗讲到市人小说:唐代说唱艺术诸体的创作
第三节 唐代说唱艺术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五章 说话艺术的繁荣
第一节 宋元说话的家数与体制
第二节 “小说”的艺术风貌
第三节 “讲史”及“小说”中的涉史题材作品
第六章 文言小说的辑集与流变
第一节 从《太平广记》到《夷坚志》
第二节 传奇小说在宋元时期的新变
第三节 “三灯”及明代中期的新体传奇小说
第七章 章回小说的形成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体制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叙事理念
第三节 《水浒传》精神内涵的矛盾
下编 文人独立创作普遍化时代的小说世界
概说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与舆论环境
第二节 小说传播的商业化
第三节 小说理论的小说史意义
第四节 小说家
第一章 从世代累积向文人独创的过渡
第一节 《西游记》:寓意与风格
第二节 《金瓶梅》的文本与接受
第三节 “三言二拍”的编撰:如何“拟”话本
第二章 小说题材的类型化与发展
第一节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及时事小说
第二节 神怪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合流及哲理化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中篇体制的限度
第四节 家庭小说的主题:惧内及其他
……
余论 小说观与小说史的回顾与期待
参考书目
附录 中国古代小说要目简释
后记
节选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新版》: 虽然《红楼梦》的情节只是围绕一个家庭展开的,但它的意蕴却相当的丰厚。概而言之,则有两条线索,一是贾府的衰落,二是宝黛钗的婚恋。这两条线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有了前者,宝黛钗的婚恋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而在与社会问题的广泛联系中,获得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有了后者,贾府的衰落也不同于《金瓶梅》等小说已写过的在简单的因果报应框架下的盛衰过程,而在与人生问题的深入联系中,具有了更沉重的生命内涵。 性别问题无疑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作者现实体验与历史观照的一个出发点,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性别在这部小说中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问题,一是具有哲理意义的人生问题。曹雪芹在开篇就表明了他描写女性的意图,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性格特征,但结局都是不幸的,其中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怜悯。不过,曹雪芹并没有为自己的感情所左右,而是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这种种不幸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原因。《红楼梦》对女性的这种同情,不但远远超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那种对女性的轻蔑与糟践,就是描写了众多优美女性形象的蒲松龄也无法相比,因为在后者的笔下还流露着过于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例如在一篇题为《嫦娥》的小说结尾,蒲松龄称:“然室有仙人,幸能极我之乐,消我之灾,长我之生,而不我之死。”女性生命的意义要完全通过男性才能得到实现与认可。而曹雪芹不然,他对女性的同情是基于对女性的一种格外尊重。这又使得《红楼梦》中的女性描写另具一层象征意味。比如贾宝玉,他的思想认识就是与他对女性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最初,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第二回),“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所以,他对女性的膜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声称:“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第二回)这样的思想虽然不是他的发明,《古今词话》里就记载宋谢希孟也说过“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的话,但由于贾宝玉的执著,使得这一观点几乎成了他接人待物的基本立场。不言而喻,这种观点是幼稚的。但看得出来,作者宁愿肯定这种幼稚的观点,也不愿肯定貌似成熟、实际上却是被扭曲的人性。所以,后来贾宝玉也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看法。当宝钗等人劝他致力功名时,他感到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是“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第三十六回)。后来,他更发现生活中有不少女子并不那么可爱,深感困惑:“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进而认定“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第七十七回)。在宝玉眼里,所谓男人不过是世俗之恶的体现,而“染了男人的气味”不过是善良本性的恶质化。 正是基于作者对人性的认识,《红楼梦》又深刻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大的方面看,太虚幻境与荣宁二府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种折射,而大观园则是二者的交汇。从小的方面看,人物的设置也隐约反映了这样的矛盾。小说在第五回有一个暧昧而又具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贾宝玉在梦中呼唤一个名叫“兼美”的女性,一旦醒来,他就不得不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作出选择。这种选择并不是西方式的“灵”与“肉”的选择,虽然作者也有意突出了林黛玉的灵性与薛宝钗的容貌,但其中还有中国传统的“才”与“德”的选择,所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册子上薛、林二人的判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曲子》)。在现实中,才与德间的抉择也许比灵与肉间的抉择更折磨人,因为它们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困境,这是它最值得珍视的思想价值之一。 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到无法排解的程度时,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先明确指出《红楼梦》这一性质的是王国维。虽然他的《红楼梦评论》对《红楼梦》的解读有许多牵强的地方,但对这部小说基本性质的把握却是准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