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康宇 著
页数:47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5531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唯物史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尝试让中西诠释学史在“平等”话语权前提下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期比较、内涵特点比较、理论方法比较、诠释问题比较、个案比较等,发现、发明了二者诸多“异同”,并且讨论了原因所在。通过“中西互释”,以他者视角重新“理解”中西诠释学史各自特质与属性。对实现中国传统诠释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简介
康宇,1978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学、诠释学研究。现已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7项,多次获得省级人文社科奖。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作为历史存在的中华经典
一、“六艺”的形成与演变
二、从“六艺”到“五经”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经目变化
四、“四书”体系的形成
五、“十三经”的确立及其他经典篇目的概说
六、中华经典之特质评析
第二章 以西方诠释学经典《圣经》为例的比较研究
一、《圣经》的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宗教典籍
二、《圣经》的主题思想及与中华经典之差异
三、关于《圣经》文本的一些讨论
第三章 先秦与古希腊:发端之比较
一、先秦:中国早期诠释学的萌芽
二、古希腊:诠释学轮廓的初成
三、中西诠释学最初的对比
第四章 汉唐与教父时代:古典阶段比较
一、汉唐:以“五经”系统为中心的诠释学发展
二、教父时代的《圣经》诠释学
三、引申义与字面义:中西方共同面对的主题
第五章 宋明与中世纪后半段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比较
一、以“四书”为中心的诠释
二、中世纪后半段及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诠释学
三、中西古代诠释学史之差异探讨
第六章 18—19世纪中西诠释学的比较
一、解构与重构:走向近代的中国诠释学
二、西方“一般诠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无法“对等”的比较
第七章 中西诠释学在20世纪的新发展
一、“重生”的中国诠释学
二、“鼎盛”的西方诠释学
第八章 个案比较
一、“六经注我”与“寓意解经”
二、尊崇与信仰
三、先知与本心
四、对于“体验”的不同理解
五、近代中西语言诠释学的一个分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作为历史存在的中华经典
一、“六艺”的形成与演变
二、从“六艺”到“五经”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经目变化
四、“四书”体系的形成
五、“十三经”的确立及其他经典篇目的概说
六、中华经典之特质评析
第二章 以西方诠释学经典《圣经》为例的比较研究
一、《圣经》的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宗教典籍
二、《圣经》的主题思想及与中华经典之差异
三、关于《圣经》文本的一些讨论
第三章 先秦与古希腊:发端之比较
一、先秦:中国早期诠释学的萌芽
二、古希腊:诠释学轮廓的初成
三、中西诠释学最初的对比
第四章 汉唐与教父时代:古典阶段比较
一、汉唐:以“五经”系统为中心的诠释学发展
二、教父时代的《圣经》诠释学
三、引申义与字面义:中西方共同面对的主题
第五章 宋明与中世纪后半段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比较
一、以“四书”为中心的诠释
二、中世纪后半段及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诠释学
三、中西古代诠释学史之差异探讨
第六章 18—19世纪中西诠释学的比较
一、解构与重构:走向近代的中国诠释学
二、西方“一般诠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无法“对等”的比较
第七章 中西诠释学在20世纪的新发展
一、“重生”的中国诠释学
二、“鼎盛”的西方诠释学
第八章 个案比较
一、“六经注我”与“寓意解经”
二、尊崇与信仰
三、先知与本心
四、对于“体验”的不同理解
五、近代中西语言诠释学的一个分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