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盛勇 著
页数:2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430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奔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多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启蒙创新之情怀;在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文学理念、价值理想、人文诉求等各方面也呈现出相似的代际特征。经过长期积累与历练,不少学者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有的甚至做出了对学科发展具有突破性价值的成果。总体上看,这批学者在即将知天命之年,开始步入富有创造力的学术黄金期。本丛书正是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态势之判断,对这批学者的学术探索进行主动呼应与支持。
鲁迅和延安文学是现代文学目前的重要领域,至今仍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本书力图在大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下探究鲁迅思想、鲁迅文学和延安文学的形成、发展与特质及其在与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发生互动关系时的流变与作用。主要对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和传统文化意识、科学思想认知,对鲁迅作为文化自觉的先驱者的特色及其局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延安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延安文学创作中集体创作方式与民间的关系、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悲喜剧意识嬗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上述内容对重新认知鲁迅和延安文学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袁盛勇,1970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和收录。出版专著《当代鲁迅现象研究》等5部,主编《丁玲文学现代性论集》等著述近二十种。论著曾获第三届王瑶学术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引言 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学重构
上编 重构鲁迅
第一章 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
一、民族主义与“复古”倾向
二、鲁迅式“复古”倾向
三、个性主义与“复古倾向”
四、作为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晶:个性文化
第二章 实效至上·科学精神与理想人性——鲁迅留日时期对于科学思想的认知
一、实业救国与实效至上
二、对于科学精神的推重
三、“致人性于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
第三章 文化自觉与“国民性”批判
一、鲁迅:文化自觉的先驱
二、“国民性”批判的困惑
三、政治性:鲁迅思想的重要维度
第四章 鲁迅思想的遗憾——从他与周扬的根本分歧谈起
一、文化观念:鲁迅与周扬的根本分歧
二、权威化、一元论与鲁迅思想的缺失
三、个人主体性和鲁迅思想的偏至
第五章 鲁迅的另一面——言与思与行的不一致
一、鲁迅:言与思与行的不一致
二、言与思与行不一致的极端形态:“我要骗人”
三、“我要骗人”:作为一种伟大的德性
四、“我要骗人”与鲁迅后期苏联观
下编 重构延安文学
第六章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一、延安文学的命名
二、后期延安文学
三、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第七章 民族主义与延安文学观念的形成
一、民族主义: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
二、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
三、阶级-民族主义与“党的文学”观的出场
四、“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八章 集体创作、民间与延安文学现代性
一、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新写作方式的诞生
二、集体创作与后期延安戏剧作品的形成
三、“民间”的改造和借用
四、后期延安文学语言
第九章 延安文学观念中悲剧喜剧意识的嬗变
一、悲剧意识的消解
二、“爱战胜死”:纪念高尔基
三、喜剧意识的提升
四、“大团圆”形式
致袁盛勇谈《重构鲁迅和延安文学》(代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