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格致新法: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归纳逻辑本土化

封面

作者:王慧斌

页数:17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82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关注归纳逻辑在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中的本土化过程。全书在梳理中西相关智识资源的基础上,以归纳逻辑的早期中译概念“格物致知”“格致新理”“格致新法”“格致新机”“即物察理之辨论”“充类”“引进辨实”“希卜梯西”“类推之法”等为切入点,结合译者和读者所在的新教传教士、口岸知识分子等群体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对归纳逻辑及归纳科学方法的多元理解,并对中西认知方式的跨文化交流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王慧斌,1990年生,山西襄汾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历史。本科就读于山西大学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哲学博士学位,期间赴海德堡大学“全球语境中的亚洲和欧洲”精英集群接受联合培养一年。曾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书特色

专家推荐
19世纪归纳逻辑与归纳方法的传入与汉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因而,也成为明清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当时的一些汉译术语已不为后世使用,但却反映了中西逻辑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作者借鉴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回到历史中去,深入剖析当时学者们所创造和使用的汉译术语、命题表达,及其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促进作用,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中国逻辑与学术思想的演变。
——尚智丛
这是一本建立在丰富史料之上、并充分参考中外文研究文献的优秀思想史兼学术史之作。汉学界对来华传教士在“西学东渐”史上的工作已有诸多研究,但用汉语书写的系统梳理和评价归纳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史的专著实属首次,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运用了科学史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写作上直观展现了文化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理解和翻译的分歧,难能可贵。
——王齐

目录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基本史实的还原
二 历史语境的重构
三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进路
章 碰撞前的中西智识资源
节 中国的智识资源
一 格物穷理:从“明明德”到“费罗所非亚”
二 尚未被发现的“中国逻辑”
三 朴学:从典籍理解自然
第二节 西方的智识资源
一 古典归纳逻辑的演进
二 职业科学家基于科学实践的反思
三 科学普及中的归纳逻辑普及
小结
第二章 新教精神、归纳科学与归纳逻辑译介
节 传教士译介归纳科学的兴起
一 “默顿论题”视域下的传教士科学译介
二 早期科学译介中的归纳元素
第二节 “理”“法”“机”:《新工具》在华早期形象的演变
一 格致新“理”:将培根思想置于传统理学框架
二 格致新“法”:展示培根方法的实用性
三 格致新“机”:对“中体西用”的适应
小结
第三章 新式教科书与归纳逻辑译介
节 “即物察理之辨论”:“西学启蒙十六种”中的归纳逻辑
一 译介情况
二 作为辨析论说之学的逻辑学
三 “即物察理之辨论”的认识论特征
第二节 “充类”“引进辨实”“希卜梯西”并存:《心灵学》中的归纳逻辑
一 译介情况
二 “充类”: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归纳
三 “引进辨实”:作为逻辑推理的归纳
四 “希卜梯西”:作为心理活动的归纳
第三节 “类推之法”:《理学须知》中的归纳逻辑
一 译介情况
二 兼顾“相因之事”与“相因智慧”的“理学”
三 重要而不必要的“类推之法”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文人对归纳逻辑的选择性接纳
节 新旧认识论的过渡
一 从“古人之言”到“实在证据”
二 认识论个人主义与政治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
第二节 从“辨学”到“辩学”:为“中国逻辑”辩护
一 “辨学”内涵的延伸
二 “辨学”与“辩学”等同关系的形成
小结
结语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格致新法: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归纳逻辑本土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7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