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大先
页数:369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71396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一书是有名文学评论家刘大先的现代文学研究专著。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情感与精神生态的变迁,文学及其话语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贞下起元,周流不息,本书立足现场,以批评为方法,在重释“当代”的基础上重思“文学”,梳理晚近四十年来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谱系,厘析观念与思想的时代特质,拈取历史、传统、德行、国家、世界、生活、资本、记忆、媒介等关键词,就它们与文学的互动实践展开具体分析,进而寻找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以期勾勒出简约的心灵与书写图谱。本书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尤其适合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著有《八旗心象》《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等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奖等。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当代文学评论专著,作者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并担任 研究员。本书糅合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以及批评,结合了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文学爱好者也能够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目录
第一节 “中国故事”与重建集体性
第二节 “中华文学”与文学共和
第三节 必须保卫历史
第四节 以人民为目的
第五节 文学想象与中国认同
第二章 谱系与地图
第一节 日新的传统与融合的主体
第二节 想象全新的世界文学地图
第三节 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
第四节 当代文学对文化传统的接续
第五节 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
第三章 观念与情感
第一节 个体记忆的道德
第二节 镀金时代的城市之心
第三节 剩余的抒情
第四节 状态与情绪
第五节 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
第四章 现象与个案
第一节 当代散文写作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三农问题、公私之间与社会分析小说
第三节 底层文学的拓展
第四节 博物志写作与文学的自由
第五节 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
第五章 问题与未来
第一节 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
第二节 后启蒙时代的精神成长问题
第三节 返归本心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
第四节 写真实:非虚构的政治与伦理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与文学的未来
我们时代批评的专业素养与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晚近三十年来,当代文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直被所谓“边缘化”的话语所笼罩着。作家与批评家齐声哀叹文学的风光不再,他们声称在宏大叙事解体之后,又遭逢市场的夹击,严肃文学不得不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地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和可能性。在这种总体语境中,之前的文学出现了分化,虽然文学从来就不是“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所能规约,到了如今,它们的“多样化”特征却似乎更加明晰了:一部分弄潮儿顺势而变,投身资本经济的洪流,以注意力经济消费为旨归,这类文学势必以事件、话题、最基本的原欲及其压抑与压抑的(虚幻)实现为中心;另一部分则以精英姿态,或者采用保守式的回望与坚守思维,(至少在姿态上)弘扬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其中健者则意图重新发明文学,开创与引领某种更具有新时代先锋意义的文学价值。
“边缘化”与“多样化”之间构成的张力空间就是当代文学的现状,当然,这本身只是一种描摹,事实上不同特征的文学群落之间时不时地交叉重叠,有时候最前卫激进的那部分可能只不过是在营造独属于自己的象征资本,而部分作家也时不时向市场暗送秋波——所有的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们时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分裂:表述与实践充满割裂,精神与金钱暗通款曲,而决定这一切的无可回避的事实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展所造成的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文学生态结构变化。
回首现代以来文学的历时性位置嬗变,可以更为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文学生态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帝制王朝向现代(国族)国家递嬗之际,因为面临全球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挑战,民族主义必须对外抵御侵略,对内唤醒民心凝聚民众,文学在传统价值观崩盘的背景下由“小技”而被提升为“大道”,因为知识分子发现了它所具有的情感与“想象”的巨大能量——它直接与现代政治、国家与“人”本身的建立与巩固联系在一起。因此,“民族魂”的巨大象征才由文学家来承担。现代文学的意识形态能量一时无二,并不是外在施加的,而是现代性本身的结果。它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确实站在了社会文化生活的第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