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文元
页数:290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87281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化探访型散文集。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沿途的古城洛阳、晋陕峡谷、韩城、府谷、陕北、关中、秦州、萧关道、兰州、贺兰山,甘南草原、河西走廊、额济纳、新疆等地的探访考察,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切入点、独立的思考,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全新展示。 洛阳白马寺的沧桑,司马迁故里的传奇,府谷古城的寂寥,陈仓道的兴衰,黄河源头的风云、喀什古城的丰姿……娓娓道来,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王文元,40岁,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人,大专学历。喝着祁连山的雪水长大,曾种过田,放过骆驼,赶过车,挖过砂…… 1996年进入报业,他先后在《甘肃工人报》、《都市天地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担任编辑记者。长期致力于人文地理、西北文史等方面稿件的采写,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先后在《中国西部地理》、《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中国经营报》、《黄河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作品。已累计发表各类稿件200万字,拍摄图片8万张。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以及省市的奖励。
相关资料
插图:风雨千秋白马寺再过五十九年,中国第一座古刹洛阳白马寺就两千岁了。两千年的岁月,许多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悄然改变中,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佛教原本是外来宗教,在两千年间,演化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大凡来到白马寺拜访的人,大多都是为了感受近两千年来沧桑往事。白马寺在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隐身于郁郁葱葱的古木丛中,红墙青瓦的殿阁和高耸人云的宝塔,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风采。中国第一古刹的称号迫使每一个来访者都不得不在这里小心翼翼,屏息凝神。洪钟响起,香烟袅袅,漫步寺内,近两千年的古朴与厚重油然而生。“祖庭衣钵遍名山,白马真经传奕世。”在寺内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这副对联,它写透了白马寺,浓缩了近两千年的时光。在人们眼中白马寺已演绎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类似今天人们说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象征着佛教正式传人中国的建筑,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而它的缘起却要从“白马真经”的故事说起。公元64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第二天早晨,皇帝召集大臣,说到此事,太史傅毅答曰:“臣览《周书异记》,谓西方有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东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将蔡倍、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当时东汉建立不久,还没有取得完全控制西域,因而他们走得非常艰难。可以说,一路西行,饱受磨难。据说最后抵达阿富汗一带时,出发时的18人仅剩下了蔡情和王遵两人。碰巧他们遇到了在那里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还见到了梵本佛经六十万字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东汉使者敬请二高僧东赴震旦弘法传教,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极为礼重这两位高僧,躬亲迎奉并请其禅居鸿胪寺。翌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建起一座精舍,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命名这座精舍为白马寺。就这样,佛教便正式传入中国了。“寺”在中国原本是指官府机构。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为“府”,九卿所居称为“寺”。秦朝凡宦官出任外庭职务,官舍统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后来官府都引申为官寺。自从出现白马寺后,寺逐渐成了一种专有的称呼,到了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又以“伽蓝”为寺的名称,隋炀帝大业中又
本书特色
《丝路旅痕》:作者王文元历时多年穿越秦岭探秘,全程走完黄河,完成洛阳到新疆的丝路探访以文化哲学的站位对五千年丝路的回望对今日丝路的审视探寻被遗忘了的丝路辉煌探秘不为人知的丝路秘史探访戈壁大漠下的丝路遗迹山河的梦想从来就是基于大地的脚印印是高昂的民族魂是过去的坚韧在今日的呈现印是多元的文化石是浓郁的乡情在心里的深远印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是乡间的温暖回归故土的光荣百位农民作家百部农民作品
目录
节选
《丝路旅痕》是一部文化探访型散文集。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沿途的古城洛阳、晋陕峡谷、韩城、府谷、陕北、关中、秦州、萧关道、兰州、贺兰山,甘南草原、河西走廊、额济纳、新疆等地的探访考察,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切入点、独立的思考,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全新展示。洛阳白马寺的沧桑,司马迁故里的传奇,府谷古城的寂寥,陈仓道的兴衰,黄河源头的风云、喀什古城的丰姿……娓娓道来,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