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鲁生
页数:398
出版社: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01237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丛书是作者近四十年从教为艺生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整理汇集。内容涵盖理论研究、实践思考、艺术评论、文化随笔,涉及艺术学、设计学、民艺学、手艺学等学科范畴。其中,《设计论》《设计的时代》从设计学基础理论出发,揭示设计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民艺学论纲》《民间工艺学》《手艺学导论》,是作者对中国艺术学本位理论研究的“三部曲”,内含以现代学科视野观照工艺文化、审美内涵的学术理路,对于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有启发意义。《手艺农村》《美在乡村》《四时工巧》是作者长期从事民间文艺保护实践的观察思考,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研究路径。
作者简介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手艺学的概念、性质和范畴
第二节 手艺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手艺学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第二节 “器以载道”的伦理观
第三节 以生活为导向的审美观
第二章 手艺的主体参与
第一节 身心合一
第二节 手:创造之源
第三节 工具:手的扩展
第四节 脑:手艺思维
第五节 眼:造型观察
第六节 口:艺诀与经验传播
第三章 手艺的生态造物智慧
第一节 从“器”与“道”到“技”与“道”
第二节 “道”“技”之于人化自然
第三节 “材”之于“用”
第四节 “器”之于“巧”
第五节 法仪与创新
第四章 手艺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手艺的实用功能
第二节 手艺伦理
第三节 手艺美学
第五章 手艺的发生与类型经验
第一节 手艺的发生
第二节 锲而不舍,金工细作
第三节 陶犬瓦鸡,炉火纯青
第四节 南船北马,一丝而累
第五节 乡野乡戏,跃然纸上
第六节 民具长物,各得其所
第六章 传统社会手艺的业态与传承
第一节 手艺的国家行为
第二节 行会的力量
第三节 家庭手工业中的手艺
第七章 手艺的当代审视方
第一节 手艺与当代社会文化再生产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时性承受语境下的当代手艺
第三节 从传统手艺到现代手艺
第四节 手艺文化产业的时代命题
第八章 手艺学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手艺学学科的构建
第二节 手艺学建设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
第三节 手艺学的未来发展
后记
绪论
第一节 手艺学的概念、性质和范畴
第二节 手艺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手艺学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第二节 “器以载道”的伦理观
第三节 以生活为导向的审美观
第二章 手艺的主体参与
第一节 身心合一
第二节 手:创造之源
第三节 工具:手的扩展
第四节 脑:手艺思维
第五节 眼:造型观察
第六节 口:艺诀与经验传播
第三章 手艺的生态造物智慧
第一节 从“器”与“道”到“技”与“道”
第二节 “道”“技”之于人化自然
第三节 “材”之于“用”
第四节 “器”之于“巧”
第五节 法仪与创新
第四章 手艺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手艺的实用功能
第二节 手艺伦理
第三节 手艺美学
第五章 手艺的发生与类型经验
第一节 手艺的发生
第二节 锲而不舍,金工细作
第三节 陶犬瓦鸡,炉火纯青
第四节 南船北马,一丝而累
第五节 乡野乡戏,跃然纸上
第六节 民具长物,各得其所
第六章 传统社会手艺的业态与传承
第一节 手艺的国家行为
第二节 行会的力量
第三节 家庭手工业中的手艺
第七章 手艺的当代审视方
第一节 手艺与当代社会文化再生产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时性承受语境下的当代手艺
第三节 从传统手艺到现代手艺
第四节 手艺文化产业的时代命题
第八章 手艺学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手艺学学科的构建
第二节 手艺学建设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
第三节 手艺学的未来发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