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泽波
页数:4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486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奇特现象,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承认天是形上实体,真正回归于人之一本。合而言之即是:“立三分法聚合两流,行天人倒转终归一本”。
作者简介
杨泽波,1953年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早年专攻孟子,著有“孟子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后长期致力于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著有《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解读》《走下神坛的牟宗三》《焦点的澄明——牟宗三儒学思想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焦点之再议——牟宗三儒学思想的几个有争议问题》。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的工作之中,著有《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儒学谱系论》。另著有《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孔子的三分结构及儒家的两条线索
第一节 “那个掉下来的苹果”
第二节 三分法的最初发现
第三节 三分法的最终证成
第四节 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第五节 儒家生生伦理学何以为“生生”
第二章 孟子对仁性的重大发展
第一节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良心的解读
第二节 仁性与情感
第三节 “形上幻相”:从“借天为说”到“认其为真”
第四节 否认经验主义,拒斥先验主义
第五节 出于孟子而孔子不会讲的四句话
第六节 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第七节 孟子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
第八节 孔孟心性之学分歧是儒学发展的头等重大事件
第三章 沿着智性道路前进的荀子
第一节 荀子对孟子的两个批评
第二节 性恶论的义理架构
第三节 欲性之肯定
第四节 智性之弘扬
第五节 仁性之缺位
第六节 “性朴说”商议
第七节 “性恶心善说”献疑
第八节 荀子不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第四章 “道德即自然”新证
第一节 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之争
第二节 以道德根据证明“道德即自然”
第三节 以道德境界证明“道德即自然”
第四节 善的异化与重回自然
第五节 重新证明“道德即自然”的理论意义
第五章 二程:宋明儒学的实际创立者
第一节 宋明儒学的时代课题及其称谓选定
第二节 儒家道德形上根据的确立
第三节 道德践行路线的裂变
第四节 道德存有路线的展开
第五节 天理:二程开启的儒学思想新范式
第六章 朱子历史地位重估
第一节 朱子思想形成的曲折过程
第二节 心统性情:朱子学理的逻辑间架
第三节 朱子性论之得与失
第四节 朱子心论之得与失
第五节 朱子情论之得与失
第六节 天理范式对朱子的决定性影响
第七节 朱子的历史定位:兼容并蓄与暗中偏斜
第七章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的象山
第一节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第二节 鹅湖之辩的焦点:“悟得本心”与“读书讲论”
第三节 “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
第四节 无极太极之辩背后的考量
第八章 仍属一偏的阳明心学
第一节 阳明思想的渊源
第二节 “知行合一”新解读
第三节 “致良知”新解读
第四节 “无善无恶”新解读
第五节 “心外无物”新解读
第六节 一个必须警觉的事实:阳明心学仍属一偏
第九章 “十力学派”及其传人牟宗三
第一节 宋明儒学的三大误判及明清之际的检讨
第二节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两个不同趋向
第三节 “十力学派”的思想内核:“一体两现”
第四节 “一体”的传承
第五节 “道德践行之呈现”的传承
第六节 “道德存有之呈现”的传承
第七节 牟宗三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
第八节 宋明抑或明清:我们应该接着谁来讲
结语 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总览
第一节 道德践行之主线
第二节 道德存有之辅线
第三节 两条线索的相互影响与完美闭环
第四节 立法三分,聚合两流;倒转天人,终归一本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那个掉下来的苹果”
第二节 三分法的最初发现
第三节 三分法的最终证成
第四节 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第五节 儒家生生伦理学何以为“生生”
第二章 孟子对仁性的重大发展
第一节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良心的解读
第二节 仁性与情感
第三节 “形上幻相”:从“借天为说”到“认其为真”
第四节 否认经验主义,拒斥先验主义
第五节 出于孟子而孔子不会讲的四句话
第六节 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第七节 孟子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
第八节 孔孟心性之学分歧是儒学发展的头等重大事件
第三章 沿着智性道路前进的荀子
第一节 荀子对孟子的两个批评
第二节 性恶论的义理架构
第三节 欲性之肯定
第四节 智性之弘扬
第五节 仁性之缺位
第六节 “性朴说”商议
第七节 “性恶心善说”献疑
第八节 荀子不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第四章 “道德即自然”新证
第一节 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之争
第二节 以道德根据证明“道德即自然”
第三节 以道德境界证明“道德即自然”
第四节 善的异化与重回自然
第五节 重新证明“道德即自然”的理论意义
第五章 二程:宋明儒学的实际创立者
第一节 宋明儒学的时代课题及其称谓选定
第二节 儒家道德形上根据的确立
第三节 道德践行路线的裂变
第四节 道德存有路线的展开
第五节 天理:二程开启的儒学思想新范式
第六章 朱子历史地位重估
第一节 朱子思想形成的曲折过程
第二节 心统性情:朱子学理的逻辑间架
第三节 朱子性论之得与失
第四节 朱子心论之得与失
第五节 朱子情论之得与失
第六节 天理范式对朱子的决定性影响
第七节 朱子的历史定位:兼容并蓄与暗中偏斜
第七章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的象山
第一节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第二节 鹅湖之辩的焦点:“悟得本心”与“读书讲论”
第三节 “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
第四节 无极太极之辩背后的考量
第八章 仍属一偏的阳明心学
第一节 阳明思想的渊源
第二节 “知行合一”新解读
第三节 “致良知”新解读
第四节 “无善无恶”新解读
第五节 “心外无物”新解读
第六节 一个必须警觉的事实:阳明心学仍属一偏
第九章 “十力学派”及其传人牟宗三
第一节 宋明儒学的三大误判及明清之际的检讨
第二节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两个不同趋向
第三节 “十力学派”的思想内核:“一体两现”
第四节 “一体”的传承
第五节 “道德践行之呈现”的传承
第六节 “道德存有之呈现”的传承
第七节 牟宗三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
第八节 宋明抑或明清:我们应该接着谁来讲
结语 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总览
第一节 道德践行之主线
第二节 道德存有之辅线
第三节 两条线索的相互影响与完美闭环
第四节 立法三分,聚合两流;倒转天人,终归一本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