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家社科基金丛书:互联网金融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封面

作者:何华征

页数:79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516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新经济形态的重要内容,它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从最近10余年互联网金融从萌芽到野蛮生长,再到遭受诸方道义讨伐和专业反省的历程看,它确实在经济伦理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方面。本书从效率与公平、隐私与公开、普惠与竞争、投机与创新、公益与私利、民主与集中、风险与机遇之间的关系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个人与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和应该建立的伦理秩序。不仅探讨了互联网金融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对虚拟货币、网络支付、众筹、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支柱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互联网金融如何回归金融本质、普遍金融化及其衍生的投机行为予以必要的伦理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伦理治理角度提供了平衡金融效率与金融正义关系的方法和途径。互联网金融的具体业态或将日新月异,但其所潜蕴的伦理道德问题始终都应引起人类理性的必要关照。

作者简介

何华征,男,1977年10月生,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媒介哲学。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学府进修学习。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骨干第五期研修班”结业。近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现代经济探讨》《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研究》《华东经济管理》《理论导刊》《天府新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新媒体时代人的生存问题的现代性解读》《现代化语境中的两性和谐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女性主义比较研究》《互联网金融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3部,参编著作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独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互联网金融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6BZX098)、“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响应机制研究”(编号:22BKS174)。获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3项,2017年被评为市优秀科研工作者,2021年被评为省学术先锋和最美劳动者。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富有理论探索勇气的著作,是一部试图准确理解当下互联网金融中种种伦理现象的著作,是一部寻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伦理治理方略的著作。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理论工作者对互联网普及引发的新社会问题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伦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目录

序一 马钦荣
序二 吴培冠
序三 李中文
引言
第一章 金融伦理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金融的本质及其伦理意蕴
一、金融的社会作用和本质问题
二、金融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不同表现
三、金融伦理批判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 金融的实践逻辑及其伦理冲突
一、金融脱域重建非均衡
二、金融的服务对象:“虚拟”和“实体”的竞争
三、金融的活动宗旨:“人本”与“资本”的冲突
四、人的金融化及其内在矛盾
五、金融异化对社会正义的背离
第三节 金融的系统结构及其伦理秩序
一、金融的核心要件与金融伦理的基本范畴
二、金融中介的伦理问题
三、金融市场的伦理问题
四、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五、民众的金融伦理素养
第四节 伦理金融化的危害与社会主义金融伦理的新境界
一、从金融伦理到伦理金融化
二、金融异化导致道德沦丧
三、社会主义金融对资本主义金融的超越
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新伦理问题的涌现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内容
三、互联网金融的伦理乱象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伦理的主要议题
一、效率与公平
二、隐私与公开
三、普惠与竞争
四、投机与创新
五、公益与私利
六、民主与集中
七、风险与信用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伦理的新特征
一、去中心化
二、圈层化
三、流动性
四、悖论焦虑
五、交互性
六、角色裂殖
七、从“信息共产主义”到“金融共产主义”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伦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互联网生态结构导致机会主义丛生
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适应性建设滞后
三、深度金融化导致互联网金融底线缺失
四、互联网的阴暗面:隐匿性
五、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机制尚未形成
六、正式监管滞后与非正式监管乏力
小结
第三章 虚拟货币:互联网金融基石及其伦理问题
第一节 虚拟货币的兴起
一、虚拟货币兴起的条件
二、虚拟货币兴起的原因
三、虚拟货币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货币的伦理本质
一、流行的货币观念
二、马克思对货币的论述
三、席美尔对货币的论述
四、货币伦理与虚拟货币的相遇
第三节 虚拟货币应用场景的伦理问题
一、虚拟货币在市场交易中的伦理问题
二、虚拟货币对权力格局的影响
三、虚拟货币与互联网时代的财富观
第四节 虚拟货币的发展蓝图及其伦理构建
一、虚拟货币的价值构建:从“拜物教”到“共识价值”
二、虚拟货币的关系构建:“互联网精神”与“科技赋能”
三、虚拟货币伦理秩序构建:“技术博弈”与“人性准则”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支付:从“渠道价值”到“价值渠道”
第一节 互联网支付及其特征
一、互联网支付
二、互联网支付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互联网支付作为“渠道价值”的伦理问题
一、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现状
二、互联网支付的运行逻辑及其伦理问题
三、互联网支付产生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 价值渠道:互联网支付改变世界
一、个人生活的消失与再现
二、社会组织的变革
三、教育、卫生及居民公共生活的变革
四、引领相关行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便利化
第四节 互联网支付的伦理规范
一、互联网支付回归货币支付职能
二、第三方代理支付中的伦理规范
三、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的伦理规范
小结
第五章 P2P网贷:“伙伴关系”的终结及其伦理反思
第一节 P2P网贷的发展及其伦理质问
一、P2P网贷的发展
二、P2P网贷的伦理质问
第二节 P2P网贷的伦理初衷与愿景
一、普惠金融的伦理属性
二、伙伴关系与共情伦理
三、积沙成塔与生产力要素的激活
四、经济民主与消除垄断
第三节 P2P网贷的伦理失禁与失算
一、P2P网贷的伦理失禁的表现
二、P2P网贷伦理失禁的原因
三、P2P网贷的伦理失算
第四节 P2P网贷的伦理秩序建构的假想
一、P2P网贷平台责任伦理
二、P2P网贷利益相关方的道德义务
小结
第六章 众筹:网络社交经济与融智时代的伦理景观
第一节 我国众筹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伦理问题的提出
一、众筹行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二、众筹行业暴露的伦理问题
三、众筹行业伦理与参与者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 众筹的类型及其伦理意蕴
一、股权类众筹的伦理意蕴与规制
二、权益类众筹: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个人财富
三、物权类众筹:蚕食世界还是互济共进?
四、公益类众筹:利他主义还是伦理消费?
第三节 众筹的伦理风险及其防范
一、伦理风险的种类及原因
二、众筹伦理风险的防范
第四节 众筹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伦理遵循
一、网络众筹的社交化特征及其伦理遵循
二、网络众筹的圈层化特征及其伦理遵循
三、网络众筹的资本化特征及其伦理遵循
小结
第七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本进“场”的生活方式与场景化的伦理
第一节 从传统消费金融到互联网消费金融
一、消费金融的内涵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三、传统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异同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信贷业务环节的伦理考量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规划的立场
二、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客户的策略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客户运营的机制
四、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催收的问题
五、场景选择与伦理差异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细分市场的伦理问题
一、旅游消费金融:诗和远方
二、美容消费金融:谎言与诱惑
三、健康消费金融:身体的“背叛”
四、教育消费金融:“起跑线”谎言
五、农村消费金融:金融的公共性问题
第四节 互联网消费与互联网金融的伦理冲突与核心要义
一、激情消费的金融支持及其道德风险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伦理风险形成的原因
三、从消费金融化到生命价值金融化
四、消费金融场景化伦理的核心要义
小结
第八章 互联网保险:不确定的风险中存在确定的价值吗?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与伦理问题概览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节 保险的伦理本质与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保险的伦理本质
二、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机遇
三、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互联网保险中的价值沟通与传递
一、用户需求与保险产品供给及其矛盾
二、互联网保险中的信息沟通与伦理规范
三、互联网保险价值传递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互联网保险伦理治理路径与目标
一、互联网保险的伦理治理路径
二、互联网保险的伦理应然
小结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及其愿景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的关键问题
一、限制性投机
二、有限性风险
三、强制性信用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的系统构建
一、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的静态系统
二、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的动态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伦理治理的隐性系统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与伦理愿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二、互联网金融的伦理愿景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家社科基金丛书:互联网金融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