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封面

作者:凡文吉

页数:19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46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改革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视角关注中国大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改革,借鉴文化资本与国内外大学课程管理发展的前沿实践,针对中国大学课程管理中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流通、课程评价等环节展开研究。

作者简介

  凡文吉,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课程资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课程资本何以可能
第二节 何谓大学课程资本
第三节 大学课程资本对课程管理改革的适用性

第三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课程的开发管理改革
第一节 中国大学课程开发管理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大学课程开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大学课程开发管理改革建议

第四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课程资源流通管理改革
第一节 中国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大学课程资源分配流通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的可借鉴经验
第四节 中国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五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大学课程评价管理改革
第一节 中国大学课程评价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大学课程评价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大学课程评价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大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组织边界  在传统经济学中,企业被认为是生产性工厂和流通性商人的结合。在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企业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交易成本问题。在产权理论看来,企业在市场交换中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企业家在企业内部基于市场原则的资源效率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这一成本,在这种意义上,出现了企业替代市场理论。可是在张五常看来,企业内部的实质也是一种合约关系,与市场的区别在于这是要素间的合约关系。企业的制度并不能代替市场制度,它只是外部市场替代内部市场罢了。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它具备很强的科层制组织特征。第一,在企业内部整个组织的权力由权力中心发布,呈正金字塔形。第二,组织内权力的运作具有强制性色彩。第三,规则、监督、指令等是维持组织权力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  与企业相比,现代高校具备相似之处,有可比性。高校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呈现原有离散式形式,还是非制度化的交易行为,抑或是政府团体针对特别对象提供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规模效益问题,同时交易的出现就意味着市场机制中的交易成本问题的浮现。  与此同时,高校所在的教育活动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和规模效益问题也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命题。现有的大学教育活动主要由政府安排,将诸多教育要素集合,通过学校将这些专属性资源构成内部一体化合约系统,从而进行教育活动。学校内部通过类市场的合约安排降低了离散型教育模式带来的交易成本。学校因为由多种要素组成,其规模是根据需求扩张的,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的规模效益。学校内部也本身具有科层制特点,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在组织上的相似性显而易见。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注重提供经济物品与经济性服务活动,学校的活动原则是一种育人活动,它关心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所以在组织边界中,课程资本的运用在经济活动中能很好解释高校的经济命题,同时在高校的育人任务中也能不失人文视野的考量。  (二)基于政府偏好的属性边界  一般而言,对于社会物品的属性界定,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政治意志和政府行为是外生的。从法律的角度看,政府将外部性所规定的私人物品具有的价值属性界定为私人所有,即私人物品。然而,这种逻辑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政治行为也是内生的。对于社会物品而言,其属性在法律意义和理论意义上并不表现出一致性。  一些情况下,高校的教育活动本属于私人物品的活动,因为政府偏好而被赋予了公共品的性质。而在一些时候,教育的性质同样是社会偏好选择的结果。以高等教育为例,早期的高等教育市场是学校雇用老师的简单教育服务,它属于非政府组织,之后由宗教组织牵头,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教育提供的作用增强并逐渐世俗化。久之,人们形成一种共识,觉得由政府提供教育供给符合普遍的公共利益,在这种情景下,高等教育很容易被赋予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也是同理可证,其性质也多数是一种外部赋予的社会属性,而非内在自然属性。  (三)提供方式分析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才能实现公共品提供的帕累托最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被认为只能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实际存在多种提供方式。在张五常和科斯等人眼里,产权界定可以消除市场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陷。大学课程资本的实质是对课程产权的重新界定,这意味着由政府组织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课程服务的提供方式是可以讨论的。  对于物品的提供方式,无外乎私人物品私人提供,私人物品公共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提供和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而在实践中,提供方式往往是公私混合的。在物品的提供过程中,根据新公共管理学的界定,假设高等教育为公共服务,那么其中存在有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提供者。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者和安排提供者二者不必要由同一角色经营,这意味着政府在物品的提供过程中是承担物品购买和投入之责,这部分主要基于政府投入的外部性收益,至于由谁生产这一物品,则不一定要政府包办。  谁受益谁负担是我们讨论课程资本边界的基础。可是高等教育和课程的提供方式并未确定,这意味着何种方式的课程提供方式能达到效率收益最优是值得讨论的。学校高等教育付费与提供方式呈现多种形式,现举例说明。  第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由法定范畴中的私人和社会其他组织提供。受教育者向教育提供者实现全成本购买,然后由社会各教育受益组织和受教育者自身对自己进行成本补偿。这种提供方式的问题出在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难以确定的外部受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享有教育的外部效益,你无法确定每个人受到的外部效益源于哪个具体个人,这样在支付成本补偿时则难以确定收费方,同时这样的提供方式因为生产协同效率低,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第二种,受教育者向教育提供者进行全成本支付,受教育者因为教育消费而出现的溢出效应由公共部门代理给予成本补偿。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是外部性收益代理人的最佳人选,这一部分费用的支出属于公用资金,在实践中其来源于税收。这种提供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最优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6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