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丹
页数:281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096895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衡量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尺度是该城市吸引、培育和调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而城市适宜性的核心在于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适宜性已成为当前西方国家吸引和集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国目前正处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然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动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人口红利”,形成新的经济动能。因此,研究中国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既是探索中国城市发展与创新型人才集聚互动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服务国家“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重大需求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任务。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我国创新型人才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城市适宜性的时空格局分析。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的内涵和类型进行界定。其次,通过时间和空间对比,剖析了中国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的时空格局变化。结果显示,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东部地区始终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集聚区,但创新型人才在向东部地区集聚的同时,也呈现了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迹象,西部地区创新型人才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东北地区的创新型人才总体增长最为缓慢,且主要城市的创新型人才密度占全国排名呈下降趋势,另有部分城市创新型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则处于较低和较高之间。我国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整体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西部部分城市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增长较快,但是东北大部分城市经济、社会和休闲适宜性则增长较慢,且在全国排名中呈下降趋势。2006~2016年,我国城市之间的社会适宜性差异和休闲适宜性差异在逐渐减小,而城市之间的经济适宜性差异和自然适宜性差异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此外,我国的自然适宜性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东南部普遍偏高,北部偏低”的空间格局,这种地带性差异在南北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城市适宜性理论、“推一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整合构建了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即将经济适宜性、社会适宜性、休闲适宜性和自然适宜性同时纳入计量模型中,考察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机制。而后又基于目的地选择模型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城市适宜性选择模型,从城市适宜性给创新型人才带来的效用出发来分析创新型人才选择集聚地的概率。 (3)不同层面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机制剖析。首先,选取全国272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以中国创新型人才密度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系统研究城市适宜性对中国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挖掘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核心要素。其次,以中国四大区域创新型人才个体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截面数据,深入探究各地区城市适宜性如何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研究结果显示,经济适宜性是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最主要的因素,其中,代表城市创新活力的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授权量与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相关性最高。社会适宜性和休闲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社会适宜性中的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休闲适宜性中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藏书数量也成为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自然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最小。最后,以成都为案例地,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成都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机制。对案例地的研究也显示,成都创新型人才快速增长主要受成都经济适宜性的影响,即成都创新活力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诸多创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批创新型人才集聚。 (4)本书提出了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增强城市经济活力,为加强创新型人才集聚奠定基础,重点关注创新型人才的人文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和休闲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对艺术、教育和社交的综合性需求;对于经济适宜性较好的东部城市,重在“吸引创新型人才”;而针对经济适宜性较差的中西部城市和东北城市,应强调“留住创新型人才”,通过不断提高当地的城市适宜性充分把握本地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
崔丹,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在Population,Spare and Place、《地理学报》、《中国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刊》、《经济地理》、Growth and Change、Sustainability、Economics等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出版专著4部(主著和参著)。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基金、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学术论文基金、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课题等研究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殿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区域经济学)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在《地理学报》《统计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多部;主持完成国家基金,北京市、辽宁省和国家开发银行重大、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10项。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和规划项目百余项;出版《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等学术专著;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概念辨析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评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述评
第三章 中国创新型人才空间分布及城市适宜性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中国创新型人才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第二节 中国各职业类别创新型人才空间分布格局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城市适宜性空间格局
第四章 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城市适宜性理论模型简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数据样本描述
第五章 城市适宜性对中国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一节 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第二节 城市适宜性对各职业类别创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第三节 假设检验
第六章 成都华丽蜕变:城市适宜性有效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
第一节 2006~2016年成都创新型人才集聚分析
第二节 成都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成都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