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方政
页数:4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126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戏曲理论建设史述》针对中国当代戏曲发展中的理论建设问题展开“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戏曲现状与未来走向的争鸣、对戏曲创编与演出的不同评价,以当时的论辩文章作为“说话”的依据,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为今后的研究做资料方面的理顺与铺垫工作,每次论辩过程梳理完毕之后,针对其性质、特点、局限和贡献,在戏曲理论史的链条上给予学术的判断与定位。
作者简介
刘方政,山东莱西人。分别于1983年、1986年、2003年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论要》《田汉话剧创作论》《中国现代话剧史论》《中国戏剧片论》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戏剧》《文史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关于神话剧的论争
第一节 杨绍萱的戏曲理论及创作实践
第二节 艾青的批评和杨绍萱的反批评
第三节 理论界对杨绍萱的批判
第四节 对这场论争的认识
第二章 关于“鬼”戏的论争
第一节 《游西湖》引起的论争
第二节 开放演出剧目引起的论争
第三节 昆曲《李慧娘》引起的论争
第四节 如何评价这场论争
第三章 关于戏曲艺术革新的论争
第一节 1954年的论争
第二节 1960年的论争
第三节 1984年的论争
第四节 关于传统与革新的几点认识
第四章 关于推陈出新的论争
第一节 张庚、郭汉城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学术界的批评及二人认识的变化
第三节 如何评价这场论争
第五章 关于戏曲现代戏的倡导
第一节 现代剧目匮乏的现状和原因
第二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现代戏
第三节 以现代剧目为纲
第四节 倡导戏曲现代戏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关于三个传统剧目的论争
第一节 《四郎探母》
第二节 《斩经堂》
第三节 《赤壁之战》
第七章 关于“新神话剧”的论争
第一节 神话与现实
第二节 神话意境与神话逻辑
第三节 性格与人物
第四节 诗歌与戏曲
第五节 关于用神话为现实服务的感想
第八章 关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论争
第一节 京剧舞台上要不要现代戏
第二节 京剧演现代戏还要不要像京剧
……
第九章 关于如何继承、改革和发展京剧艺术流派的论每
第十章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剧目的论争
第十一章 关于戏曲“危机”的论争
第十二章 关于戏曲走向的论争
第十三章 关于革命现代京剧的论争
第十四章 关于川剧《潘金莲》的论争及其他
第十五章 关于越剧《西厢记》的论争及其他
附录
节选
《中国当代戏曲理论建设史述》: 即使是“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的戏曲剧目,因为经过了去芜存菁的工作,对群众已经成为有利的,或至少是无害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的文化总宝库中,甚至成为这总宝库中的珍品,同红楼、水浒、李白、杜甫杂然并列,但是这些作品显然不能与用无产阶级立场去观察和描写生活,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人民的作品等同起来”。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东西,它有它的具体的思想内容,例如反对个体所有制,拥护集体所有制,反对一切剥削制度,主张阶级消灭……”就像李寅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以后和有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时才能产生。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前提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开始产生,而中国传统戏曲剧目绝大部分是反映这个时期以前的历史生活的;就是反映这个时期以后的社会生活的传统剧目,也没有见到可以认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剧目。传统剧目中的进步思想充其量也不过是民主性,这是不能与社会主义思想等同起来的。” 所以,创新才是“推陈出新”工作的重点:“我们应该肯定,我们可以把戏曲取为我用,我们将改造戏曲,使它除了保留其优秀的、有人民性的剧目和表演外,还能够有新的发展.为今天的人民,今天的革命服务。”这样,“戏曲就逐渐从它的原有基础上转移到完全新的基础上来了,它与新的生活源泉联系起来,充沛了它的生命,这对戏曲艺术来说,它就是又被消灭又没有被消灭,消灭了的是它的糟粕部分,没有被消灭的是它的健康的生命,而且它还生长了以前所没有的部分——描写社会主义生活,歌颂工农兵的现代戏”。而张庚除了肯定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外,“并没有谈到怎么去发展新的剧目,也没有说到他所列举的戏曲在表现新内容上许多困难,怎样去克服,也没有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作新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实质上是“对戏曲遗产采取了过分肯定的态度,那就是用右倾的观点,去反对’左’倾了。这样的论点,也会同样给工作带来损害”。 南开大学中文系地方戏研究小组不同意张庚对于戏曲规律的概括:“我们并不否认戏曲艺术在形式上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戏曲艺术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不能概括其发展规律的。”“戏曲艺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作为上层建筑,它又是要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戏曲只有进行不断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不断进行革新,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才能适应工农群众新的愿望与要求,它才能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群众时代,唱出群众的心声,受到群众的欢迎,而葆其美妙之青春。”“我们认为必须要把遗产中精华和糟粕区别开来,吸取精华,排除糟粕,而’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要继承就要否定,不批判就不能继承,继承和批判是对立的统一。”但“继承是为了革新创造,革新创造是主导的一面”。“艺术的发展是需要一点一滴的量变的积累的,但最后一个新艺术的诞生,却是一个新的革命,与旧艺术有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学习程式,目的不是去搬用现成的表演程式,而首先是学习古人的表演手法,学习他们怎样把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其次才是学习那些适于我们运用的程式。”“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传统的表演程式,毕竟是古代人民根据他们的生活法则、生活习惯创造出来的,拿它来表现今天的生活,定然有很大局限。所以对表演艺术,也必须采取批判和革新的态度。”“如果这些程式对我们有用,同时又有它的局限,那么运用时,就必须突破。”在这里,张庚“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稳步前进”的主张,其实质是“只能是改良主义的,而不能是彻底的革命”。 袁初认为:“张庚同志和我们在对艺术的看法上和对推陈出新的方针的态度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我们认为戏曲艺术是祖国的宝贵遗产,为了我们今天政治的需要,那就必须经过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它获得新的生命。”“我们在工农兵方向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目的是为了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传统,创造为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更新更美的艺术;而这种新和美,首先是内容上的新和美,以及为了完善地表现这种内容而相应地采取的形式的新和美。”“我们主张艺术为政治服务,排新戏是为了使戏曲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满足今天人民的需要;用戏曲来表现现代生活,是为了密切配合当前的政治任务,为了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人民。当然,为了这样的目的,必须要发展传统、革新传统;但张庚同志的主张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为发展传统而排新戏的说法,和他的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与政治相互独立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都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摆错了,都是反映了’艺术第一’的资产阶级艺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