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争论研究

封面

作者:敬晓庆

页数:36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100903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理论论争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方具,以其具有激烈的理论交锋与动态的观念演进而为治理论史者所重视。在明代,尤其明代中后期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激烈辩驳与论争往复,是古典文论好辩明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自然渗透。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涵盖广泛,有“名家之争”、“名家之争”、“意法之争”、“行戾之辨”等论争,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其核心内容则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目录

绪论

一论争与明人气质

二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历史分期与成就综述

三写作思路

章名家之争

节明人元曲名家论列概述

第二节正本:从《中原音韵》说起

一以散曲为主要依据收录的乐府三百三十五章

二以散曲小令为主的定格四十

三“传奇”概念的严格使用

四元人曲作中用韵情况的反证

第三节清源:元曲四家与王实甫

一何良俊与元曲四大家概念的形成

二“乐府之难”原是词家“剩技

三“乐府之备”与元曲风格论

第四节明代元曲名家之争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曲体分类的完善与曲学观念的自觉

二曲学风格的嬗变

第二章名剧之争

节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名剧之争”概述

第二节何为“名剧”:“名剧之争”相关概念辨析

一戏曲创作题材与《西厢记》的骨肉之辩

二《拜月亭》“三短”论得失检讨

三名剧的原创性与完整性

第三节“名剧”何为:明人典型名剧的示范意义

一“戏文派”用韵规律的内耗

二雅俗兼济的语言

三教化与情感的统

附论北曲【越调·绵搭絮】谱式辑考

一北曲曲谱【绵搭絮】谱式辑录

二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四句协韵与否之争议

三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其他争议

第三章意法之争

节汤显祖与沈琮曲学理论概观

一汤显祖曲论述评

二沈绿曲论述评

第二节汤沈之争辨析与“双美”理论

一曲学分歧与“相争几于怒詈

二汤沈之辩概观

三论辩共识与“意法双美”

第三节古典戏曲理论“意法之争”背景下的

“汤沈之争

一戏曲用韵规律的转捩

二才思与格调:意法之争与明代文学复古思潮

第四章行戾之辨

节“行戾之辨”理路下戏曲艺术生产人员的“二分”构成

第二节明代戏曲艺术生产人员“二分”理念的嬗变

一从文本中心到舞台中心

二文辞与本色

第三节诗乐紧张关系与行家、戾家的结合

一行戾的二分与诗乐关系的紧张

二明代戏曲创作过程中行家与戾家、文人与艺人的结合方式

三文人与艺人的聚散以及文本与舞台的离合

附论良家戏与戾家戏:朱权戏曲表演主体“二分”表述的合理成分

一良家子弟与古代乐籍制度

二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相关史料钩沉

三戏剧起源与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的合理性

结语

一六要素图式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

二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显著特点

三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三 文人与艺人的聚散以及文本与舞台的离合

  如前所述,中国古典戏曲本源自民间,在其聚合成形之初的宋元之际,文人就已开始厕身其间了。由此就构成了戏曲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文人与艺人两个群体,尽管这种文人与艺人的区分是相对的、整体性的,是可以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事实上,的戏剧作品往往是艺人与文人二者有机的统一,既有民间的基础,有文人的参与。就某一时代而言,文人与艺人也不是对立的,如元代,文人投身勾栏瓦舍,步人民间,与青楼歌伎为伍,粉墨登场,使得杂剧成为真正意义上雅俗兼济的艺术),但是须看到文人与民间艺人之间还是有着其不可逾越的一面,明王朝在“一洗八十六年之旧”,恢复汉族统治与思想传统之后,文人便从元代的沉抑下僚开始重新走向其旧有序列而逐渐疏离民间,反映在戏曲创作上便是元代雅俗共赏之作渐少而呈雅、俗分离之态。纵观明清两代,文人剧作与民间艺人之作互有消长、交联,但在总体上j呈现着两条路线并行的发展态势,而这种发展态势是由客观上存在文人与民间艺人这样两个审美群体及两种不同戏剧观所规定、制约的。在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与艺人的这种交联主要集中在两个历史阶段:一次是元代艺人与文人的结合,另一次则是明代中后期文人与艺人的结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明代戏曲理论批评争论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