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传新著
页数:456 页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65589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范传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特邀研究员。
相关资料
1.第一个故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以资皇帝老儿治世,所以开篇即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并旁征博引,说明遵纪纲、守名分的重要,甚而整部书皆以此为核心标准,褒贬史事,臧否人物,企图让似乎千古不易的正统观念永远繁殖于天子的灵魂里,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讲了一个看来并不重要的故事,这也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一个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伯鲁,小儿子叫赵无恤。赵简子想选拔确立接班人,可思来想去不知选立哪个儿子好,于是就用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办法来测试他们。他将认为最关键的训诫之词一式两份,写在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一再叮嘱他们:“谨识之!”让他们经常背背,牢牢记住。 转眼过了三年,赵简子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交给你们的竹简背得怎么样了?大儿子赵伯鲁吭哧半天,一个字也背不出来,再问他的竹简在哪儿?说早不知扔哪儿去了。而小儿子赵无恤却将竹简上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并顺手从衣袖中抽出竹简,毕恭毕敬地献给赵简子。赵简子即认定赵伯鲁不过是个蠢材,而赵无恤才是贤德之人,便毫不犹豫地让赵无恤做了接班人——即赵襄子。看来这未免太简单了点。“辨才需要十年期”啊!当然,按习惯性思维,大儿子不把父辈的教诲当回事,稀里马哈,我行我素,的确不可取。小儿子谨遵父教,一丝不苟,哪个父亲不喜欢!可人性常常是难以捉摸的,往往会出现多种可能。一、也许赵简子判断准确,两个儿子的本性就是如此;二、也许大儿子从心眼里就不屑于做接班人,故意捉弄父亲。而小儿子则可能是赵括那样的“本本主义”者或十足的伪君子,如“王莽谦恭下士时”,乃至像林彪那样“宝书”不离手,“语录”不离口的元凶;三、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或政局变幻,两个儿子会来个大翻转。等等。万幸,万幸,赵简子选对了人,赵襄子(赵无恤)的确是个贤德之人,在后来的“三家分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创始的赵国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百七十多年。问题不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司马光是别有用心。他是极希望自己这部书,能像赵简子的竹简,盼皇上如赵无恤一样天天翻看、牢牢记住的。直说吧,有大不敬的危险,不说吧,又心有不甘,于是便采用这则隐喻明显的故事,拐弯抹角地提示皇上。就算我在臆测古人吧。用心良苦的文人太
目录
节选
《自助餐:品味中国历史》两代皇帝支持,司马光牵头多人参加,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总计三百九十四卷近四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事儿。基本要义是总览治乱、兴衰、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