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懋镕主编;王宏,阴玲玲著
页数:38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312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
目录
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编写缘起 张懋镕(i)
前言(iii)
第一章青铜匜研究简史(1)
第一节宋元明时期(1)
第二节清代时期(3)
第三节民国时期(8)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1)
第五节日本学者的研究(17)
小结(18)
第二章青铜匜的定名与功用(19)
第一节青铜匜的定名(19)
第二节青铜匜的功用(30)
小结(34)
第三章青铜匜的型式分析、分期断代及各期特征(35)
第一节青铜匜的型式分析(35)
第二节青铜匜的分期断代及各期特征(47)
小结(62)
第四章青铜匜的组合研究(63)
第一节分析的对象与方法(63)
第二节青铜匜组合研究(63)
小结(101)
第五章青铜匜地域文化分析(103)
第一节关中及以西地区(103)
第二节中原地区(107)
第三节汉淮及长江中游地区(112)
第四节长江下游地区(120)
第五节海岱地区(124)
第六节北方地区(128)
第七节巴蜀地区(132)
小结(132)
第六章青铜匜与其他器类的关系(135)
第一节青铜匜与觥的关系(135)
第二节青铜匜与盉的关系(140)
小结(142)
第七章青铜匜的起源与消亡(143)
第八章结语(148)
参考书目(149)
附表(173)
附表1出土青铜匜资料统计表(173)
附表2传世青铜匜资料统计表(270)
附表3器形、尺寸不明匜资料统计表(310)
附表4出土青铜匜窖藏、墓葬资料统计表(329)
附表5青铜匜分期演变图(367)
附表6本书引用书目简称全称对应表(369)
后记(373)
节选
第一章青铜匜研究简史 同大多数青铜器的研究轨迹一样,青铜匡的研究简史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宋元明时期、清代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一节宋元明时期 宋代是金石学的发轫期。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朝廷及士大夫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唐代以来墨拓术和印刷术的发达,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促进了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两宋时期诞生了相当数量的金石学作品,这一时期关于青铜匡的著作有以下几类。 一、图录类 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是最早著录青铜匡的金石学著作,此书收录4件匡:弭伯匡、季姬匡、仲姑旅匡、牛匡②(卷6,4、6、8、10),每器均摹画图像,记录大小尺寸、容积、重量、收藏者和出土地点,并对有铭文的器物铭文做了隶定、考释。 其后宣和年间王黼著《博古图》③,收录定名为“匡”者凡16器,其中商启匡、商凤匡、商三夔匡、周父癸匡(卷20,24~29)、周文姬匡(卷20,33)、周遍地雷纹匡、周夔匡(卷21,7、8)7件器实为觥。真正为匡者只有周司寇匡(卷20,3)、周义母匡(卷20,35)、周孟皇父匡(卷20,37)、周螭首匡(卷20,39)、周弭伯匜(卷21,4)、周季姬匡(卷21,5)、周牛足匡(卷21,9)、汉螭匡(卷21,12)、汉注水匡(卷21,10)9件器,皆摹绘图像,并对尺寸、容积、铭文等做了解释说明。其中的汉注水匡属汉代器,秦汉铜匡不列入本书研究范围,故下文金后著作中凡涉及秦汉铜匡者,一般不再提及。 《博古图》收录匡的数量明显增多,并在匡类器卷首引用先秦文献,将匡盘洗盆销衧归为一组,对该组器中的每种器类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卷20,22~23),这是《考古图》所不具备的。 又有南宋赵九成撰《续考古图》,收录1件定名为“王宫匡”(卷2,35)的器物,实为鼎;又收录1件定名为“觥”的兽首三足器,实为匡(卷3,33)。 元明两朝金石学不甚发达,迄今未见元人关于青铜匡的金石学著作,明代仅见胡文焕著《古器具名》,收录1件定名为“凤夔匡”(卷上,35)的器物②,但实际上是敝。 二、款识类 南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录称为“匡”的铭文15条:启匡、祖戊匡、叔匡、父癸匡、季姬匡、孟皇父匡、弭伯匡(著录作“张伯匡”)、寒戊匡、司寇匡、文姬匡、义母匡、齐侯匡、杞公匡、孟姜匡、田季加匡(47、113~117)。其中的启匡、文姬匡实际上是觥,杞公匡是壶。祖戊匡、父癸匡因无器形图像,不好确定是何器,但从铭文内容皆为单一的日名、族徽来看,与匡流行时段的铭文体例不符,所以这两件器应当不是匡,而是其他器类。其余10件器都是匡。 王俅《嘯堂集古录》,收录定名为“匡”的铭文9条:商启匡、周父癸匡、周孟皇父匡、周司寇匡、周文姬匡、周义母匡、周弭伯匡、周季姬匡、齐侯匡(71~73、96、99)④。其中真正属于匡者只有周孟皇父匡、周司寇匡、周义母匡、周弭伯匡、周季姬匡、齐侯匡。 宋代为金石学的发轫期,《考古图》开青铜匡研究之先河。宋代的金石学家已经注意到了匡这种器物,并能够结合文献对匡的功用以及在礼仪中的使用场合做一些初步的讨论。也认识到了匡与盘的关系,如《考古图》在著录铜器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将匡排列在盘的后面(《考古图》卷6,1~4);《博古图》在著录匡时,还在文前加了一篇名为《匡盘洗盆销衧总说》的绪言(《博古图》卷20,22、23),使读者在查阅正文内容之前便能了解到这些器物具有相似的功用;薛尚功、王俅对于青铜匡铭文的收集也是较为详尽,而且都做了初步的考释。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宋代的金石学家对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积累的学术经验也为后世的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体例。但存在的不足在于,宋代金石学家虽然能够对匡进行定名,但却不甚准确,往往将一些现在看来属于鼎、壶、觥类的器物定名为“匡”,这是其阙失之处。 第二节清代时期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复兴期。乾隆皇帝尤好崇古,敕命臣下编撰“乾隆四鉴”,收录清宫收藏铜器总计4000余件,对古器物研究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受乾嘉学派的影响,金石学大为发展。清代金石学家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且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工作。这一时期,关于青铜匡的金石学著作有以下几类。 一、图录类 乾隆皇帝敕命梁诗正主持编纂《西清古鉴》,收录定名为“匡”者有30件器:周司寇匡、周祖匡、周姜伯匡、周陈伯匡、周伯匡、周伯和匡、周女匡、周山匡、周般匡、周利匡、周举匡一、周举匡二、周子匡、周子孙匡、周牺匡一、周牺匡二、周马匡、周兽匡、周云雷匡、周饕餮匡、周夔龙匡、周蟠虬匡、周蟠夔匡一、周蟠夔匜二、夔首匡、螭首匡、云纹匡、环纹匡一、环纹匡二、环纹匡三(卷32,1~32)②。但其中的周司寇匡、周祖匡、周伯和匡、周女匡、周山匡、周般匡、周利匡、周举匜一、周举匡二、周兽匡、周饕餮匡实则为觥;周伯匡,容庚、刘雨先生认为是一件伪器③。从形制上来看,我们认为其应当是一件清代的仿古器;周子孙匡,实际上是一件鬵形器;周牺匡一、周牺匡二、周马匡当属动物形的觥类器,并不能看作是匡。真正属于匡的有周姜伯匡、周陈伯匡、周子匡、周云雷匡、周夔龙匡、周蟠虬匡、周蟠夔匡一、周蟠夔匡二、夔首匡、螭首匡、云纹匡、环纹匡一、环纹匡二、环纹匡三,以上诸器皆有摹绘图像、尺寸说明。 王杰等编《西清续鉴》(甲、乙编),甲编收录定名为“匡”者有7件器:周父乙匡、周伯匡、周季姬匡、周牺首匡、周环纹匡一、周环纹匡二、汉兽匡(卷14,33~39)①。但其中属于匡的只有周环纹匡一、周环纹匡二两件,其余5件都是觥类器。 乙编收录定名为“匡”者9件:周唯叔匡、周仲驹匡、周蟠夔匡、周螭首匡、周雷纹匡、汉牺首匡、汉蟠虬匡、汉夔纹匡、唐虎匡(卷14,41~49)②。其中的周仲驹匜其实是觥;汉夔纹匡从形制上来看应该称作“匡鼎”,归属于鼎类;唐虎匡虽然形制类似春秋时期的匡,但是造型奇特,且著录称其“金错四足”。容庚先生在论及“乾隆四鉴”收录铜器时,认为“金银错之商周器十九皆伪”③,加之传世以及出土的春秋青铜匡中极少发现有错金银装饰工艺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件所谓的“唐虎匡”应该是清代的仿古器,并不是春秋时期的匡。其余6器都是匡。《西清续鉴》(甲、乙编)中每器均有图像,记录大小尺寸、容积、重量,并有铭文考释。 梁诗正、王杰等编《宁寿鉴古》,收录定名为“匡”的铜器24件:周公父匡、周仲驹匡、周智匡、周蟠夔匡一、周蟠夔匡二、周蟠夔匡三、周蟠夔匡四、周蟠夔匜五、周夔纹匡一、周夔纹匡二、周夔纹匡三、周夔纹匡四、周夔纹匡五、周牺首匡、汉蠡匡、汉虎匡、汉夔匡、汉蟠夔匡一、汉蟠夔匡二、汉蟠虺匡、汉牺首匡一、汉牺首匡二、汉环纹匡一、汉环纹匡二(卷12,51-76)④。其中的周仲驹匡、周智匡、周蟠夔匡五、周夔纹匡一、周夔纹匡三、周夔纹匡五、汉虎匡、汉蟠夔匡一、汉蟠夔匜二都属于觥类器,其余15器都为匡。 刘喜海《长安获古编》收录了伯正父匡图像及铭文(卷1,28)⑤。 吴云《两爨轩彝器图释》收录了齐侯匡(卷7,21),并对该匡的流传经历做了记述_。 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收录甫人父匡、燕公匡、齐侯匡3件器(乙,7、8、16)⑦,皆描摹图像,考释文字。 端方《陶斋吉金录》收录定名为“匡”者有3件器:诸女匡、賨弘匡、甫人父匜(卷3,34~37)_,皆有图像及铭文资料。但是从图像来看,这3器都是觥,其中的甫人父匡图像是一件明清时期仿古的觥,但却配用了真正的甫人父匡的铭文,可能是作者犯的一处张冠李戴的错误。另端方《陶斋吉金续录》收录了昶伯庸匡的相关资料(卷2,16)①。 丁麟年《栘林馆吉金图识》,收录1件“公中考父”匡②。从形制看,这件匡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瓢形匡相似③,年代在春秋中期前后。有37字铭文,“唯六月初吉丁亥,公中考父自作匡,用祀用享,多福滂,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是尚”。与之同铭者有公中考父壶(《铭图》12422),但是相较而言,这两件器字形书体相差甚远,公中考父壶铭文清晰整齐、遒劲有力,而“公中考父”匡则书体软弱,“唯”“滂”“是”等字笔画交代不清,毫无力度,且吴镇烽先生《铭图》也未收录该匡,故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器真铭伪的铜匡。 二、款识类 倪涛《六艺之一录》收录定名为“匡”的铭文7条:商启匡、祖戊匡、周父癸匡、周司寇匡、周孟皇父匡、周义母匡、周文姬匡(卷12,下15~下20)④。其中属于匡的只有周司寇匡、周孟皇父匡、周义母匡3条。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收录定名为匡的铭文有4条:商匡:父辛匡、父癸匜盖(卷2,22);周匡:诸女匡、姬单匡(卷7,24)⑤。其实真正属于匡的只有姬单匜(蔡侯匜)。 吴荣光《筠清馆金文》收录匡铭6条:周并匡、周相匡、周齐侯匡、周叔坛匡(叔上匡)、周燕公匡、周奉册匡(卷4,46~51)_,其中属于匡的只有周齐侯匡、周叔坛匡(叔上匡)、周燕公匡3条。 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收录匡铭23条:姬单匡(卷2 1 16)、伯庶父匜(卷2 1 30)、周笔匡(卷2 1 85)、周坛匡(卷2 2 10)、史颂匡(卷2 2 11)、伯正父匡(卷2 2 33)、父癸匡、父辛匡(卷1 2 82)、册父乙匡(卷2 1 42)、长汤匡(卷2 1 42)、燕匡(卷2 1 43)、甫人父匡(卷2 1 55)、黄仲匡(卷2 1 55)、诸女匡2件(卷2 1 75、76)、吕仲匜(卷2 2 20)、燕公匡(卷2 1 84)、昶伯庸匡(卷2 2 55)、郑伯匡(卷2.3 8)、齐侯匡(卷2最3 15)、陈子匡(卷2最3 60)、叔坛匡(叔上匡)(卷2 3 75)、取肤上子商匡(卷2 2 6)_,其中可以确定为匡的有姬单匡(蔡侯匡)、伯庶父匡、周笔匡、周坛匡(函皇父匡)、史颂匡、伯正父匡、长汤匡、燕匜(如姬匡)、甫人父匡、黄仲匡、吕仲匡、燕公匡、昶伯庸匡、齐侯匡、陈子匡、叔坛匡(叔上匡)、取肤上子商匡。其余父癸匡、父辛匡、诸女匡可能是觥,因无图像,不好遽定。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收录定名为“匡”的器铭有30条,有斧子匡、文父丁匡、王子匡等②(卷14 1~18),其实真正属于匡的只有孅匡(卷14 2)、虢季匡(卷14 7)、蔡侯匡(姬单匡)(卷14 6)、淑姬匡(卷14 10)、苏夫人匡(卷14 8)、甫人父匡(卷14 7)、黄仲匡(卷14 6)、周笔匡(卷14 9)、燕公匡(卷14 13)、史颂匡(卷14 11)、函皇父匡(卷14 11)、伯正父匡(卷14 12)、寘孟姜匡(卷14 16)、鲁伯愈父匡(卷14 15)、昶伯庸匡(伯庸匡)(卷14 12)、取肤上子商匡(卷14 10)、堇生匡(有伯君匡)(卷14 14)、齐侯匡(卷14 14)、叔男父匡(卷14 13)、仲白匡(卷14 15)、陈子匡(卷14 18)、叔上匡(卷14 17)共计22条,其余器由于没有图像资料,吴镇烽先生在《铭图》中也没有收录,因此我们暂不将其作匡类器看待。另外《缀遗斋》收录的伯庶父M(卷14 34)实际上也是匡,即伯庶父匡,收录的齐侯作孟姜盂(卷28 2)也是匡。 吴大澂《憲斋集古录》收录铜匡铭文23条(16 18~28)③,其中属于匡的只有虢季匡(16 20)、苏夫人匡(16 25)、黄仲匡(16 24)、周笔匡(16 21)、史颂匡(16 25)、函皇父匡(16 26)、蓂孟姜匡(16 23)、昶伯庸匜(16 22)、取肤上子商匡(16 22)、薛侯匡(16 21)、齐侯匡(16 23)、仲白匡(鲁大司徒匡)(16 27)、陈子匡(16 24)13件,其余因无器形图像,《铭图》也没有收录,故此暂不作为匡看待。另外吴氏所著《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收录有叔男父匡图像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