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燎原
页数:73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98573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昌耀评(第三版)》为已故诗人昌耀的评论性传记。该书以时代风云和青海地理山河为背景,综合昌耀生前所提供的家世文书、重要信件、手稿资料,及其与本人交往的丰富信息,还原了昌耀传奇性的一生。第三版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昌耀在河北荣军学校从事诗歌创作伊始,与河北省文联及《河北文艺》的来往信息等新的资料,以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亲历的现场信息、史论结合的学术视野、知人论事式的深度评述,展示了诗人昌耀最终命运走向的端倪。本书选录的昌耀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生动可感,不仅深刻揭示出诗人昌耀独特的禀赋,还勾勒出诗人昌耀作为当代中国一位少有的大诗人,虽历经太多孤寂和苦难,灵魂中却充满爱和良知的令人感喟的一生。
作者简介
燎原,生于1956年,本名唐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著有中国西部诗歌专论《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以及《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主编《二十一世纪十年中国独立诗人诗选》《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本书卖点
本书为《昌耀评传》的第三版,增补了大量前两版《昌耀评传》以及其他相关书籍中鲜少被提及的昌耀早期在河北荣军学校时期和初到青海时期的写作与生活信息,对昌耀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补充。“评传”既有人物的真实性,也有人物生活的即时感。细腻真实的人物刻画,读来生动感人。 编辑推荐
有许多人可以写昌耀评传,但最佳人选非燎原莫属。他用这部专著充分证明了他没有辜负昌耀的嘱托,向昌耀的在天之灵和广大读者献上了这部满含卓见浸透深情的心血之作。由于作者对青海和昌耀的稔熟,加之自身的才情,故而对传主的生活经历叙述得简要而清晰,在克制的叙述中蕴含褒贬爱憎;对昌耀作品的评价敏锐而独到,真挚而深刻。通读全书使读者不得不承认昌耀确实是当代中国的一位大诗人。
目录
“从小就闯入社会的孩子” 003
1.空城堡中的幼主 003
2.宗祠私塾的读书郎 011
3.从县立中学到投笔从戎 017
二
朝鲜战场 020
1.战火中的少年 020
2.《人桥》与最初的写作 027
三
河北荣军学校 033
1.背景:王氏家族的衰败 033
2.从桃源到北京的家族迁徙 038
3.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 045
4.蓬勃的青春渴望爱情 058
5.到远方去 062
四
初到青海 067
1.“寂壁乡山” 067
2.那时节,“我的诗运是亨通的” 076
3.进入青海省文联 081
4.第一部书:《花儿与少年》 085
5.《最初的歌》与初到青海的歌 095
6.渐进中的民俗学气质与民谣风 102
五
头戴荆冠 110
1.以诗罹祸 110
2.家书中的“问题少年” 125
3.栽入“右派”罗网 145
六
流寓边关的诗人 159
1.日月山下的放逐 159
2.炼钢炉前无产者诗人的梦幻 170
七
大山的囚徒 185
1.藏龙卧虎的八宝农场 185
2.新垦地上的磨镰人 204
3.“那些日子我们因饥馑而恍惚” 216
4.“这样寒冷的夜……” 223
5.天籁萦回的风景写生小品 233
…………
十七
婚变:日暮天际的火烧云 528
1.夫妻关系中的裂纹 528
2.头戴便帽从城市到城市的造访 532
3.日暮天际的火烧云 541
十八
无家可归的大街看守 564
1.解除婚约 564
2.“篁:我从来不曾这么爱” 572
3.H,西岭雪山诗会上的风景 583
4.入赘穆斯林平民院落 594
十九
“地底如歌如哦三圣者” 598
1.鲁迅《野草》的投影 598
2.底层世界的超凡众生 605
二十
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 617
1.世纪末涛声中驶向深海 617
2.在俄罗斯,灵魂与肉体的浸礼 628
二十一
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650
1.音乐路 650
2.身患绝症与《昌耀诗文总集》 662
3.在桂冠与情义的潮水中 674
4.太阳说:来,朝前走 700
二十二
补记 708
节选
“从小就闯入社会的孩子”
1.空城堡中的幼主
昌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一再谈到命运对于人的捉弄。我想这其中最具捉弄意味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他度过了生命中黄金年华的流放营地相对应,他的故乡,竟然是以人间仙境桃花源而得名的湖南省桃源县——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关于美好生活范式的最高想象模型。如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避秦时乱”而进入这一“世外桃源”的部族,就是当年秦国的民众,那么,事情就显得更加幽默:西北的秦人为避战乱而“躲进”了桃源的洞天福地,身为桃源人的昌耀却缘自对于边地异域风情的诗意憧憬,竟双脚陷入了西北的流放营地。这一方位和命运的大对转,可真合了那句以感慨系之的声调说出的小品台词:缘分呐!
并且,事情还远远不止于此,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诗人中,当昌耀事实上就是苦难、坎坷、清寒、孤独等的代名词时,他身后遥远的童年,却是一幅豪门盛宴的图景。
昌耀于1936年6月27日出生于湖南常德城关大西门内育婴街17号,而其家族的老宅,则在常德下辖的桃源县三阳镇王家坪村。此时,昌耀的祖父王明皆作为三阳地区有名的地主,整个的王家坪村几乎就是王氏家族的产业之一 。
关于这个家族,我们能够上溯的尽头,是昌耀的曾祖父王成九恍惚的身影。对于这位老人,我们无法获知更多的信息,但仅仅从他作为一名晚清秀才的这一身份,当可感受到他在这个家族血缘传递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当我们从昌耀,以及昌耀的五叔(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为代表的父辈们身上,体察到了一条赓续的文脉而往上追溯时,首先在他的曾祖父这里,即已找到了源流。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这位老秀才,在自己的家庭中设堂开馆,对他这支根系上成串的子子孙孙,进行私塾发蒙形式上心血与知识的亲炙。
但祖父王明皆则是这棵大树上一只变异的果实。他没有延续其父亲的文化路径,却以自己精明务实的雄心和智力,使王氏家族的家业,在自己的手中走向一个鼎盛时期。到了昌耀出生的1936年前后,王明皆这个老秀才的儿子,已经完成了传统意义上一个中国乡间地主的原始财富积累,不但大跨步地朝着现代商业资本运作的方向上挺进,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经营重心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进而构成了一个以王家坪的老宅为基地,由三阳镇而桃源县,由桃源县而常德市的资本循环扩张网络。这一网络的核心,就是房地产业加商铺运营。
昌耀所出生的常德育婴街,在当时是一个商铺林立的商业街。这条街上的一大片房产和一部分店铺,就属于王家坪的地主王明皆。不仅如此,这条商业街上其他一些业主的店铺,还是从王明皆那里租赁而来。而在常德下辖的桃源县城,王家的产业也以同样的模式铺展开来。这样,仅桃源和常德两地的房租,就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收入,更何况这其中还有王家自己的商铺利润。
产业如此之大,王明皆显然难以悉数打理。于是便对它们进行了条块分割,分给自己的五子二女。然而,这又是一个大致的产业分割,所有的产权仍属王明皆,各条块的生意由其雇佣的人员经营,其子女的责任和权利,则是就近监督照看并提取部分利润,以此壮大各自的家资。常德育婴街这份王氏家族最大的产业,按照上述的分切方式,王明皆就把它划给了自己的次子——昌耀的父亲王其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