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封面

作者:吴朝霞著

页数:183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31282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上通行范围非常广的一种语言,无论是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还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往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英语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通识主干课之一。但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只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并且许多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其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点的归纳和考点的统计上面,使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研究价值以及学习价值被轻忽。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熟练地使用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规范,将语言学理论扩展到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中去,以此促进我国大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吴朝霞,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现任职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主编、参编专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篇,主持和主研教学改革项目4项,授权研发实用新型专利2项。

目录

第一章 语言教学研究与中介语理论
第一节 中介语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第二节 中介语的形成原因及分析
第三节 中介语的理论系统
第四节 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
第五节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教学启示

第二章 语言教学研究与语言迁移理论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语言迁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四节 语言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语言教学研究与交际能力理论
第一节 交际基础知识
第二节 关于交际能力的主要理论内容
第三节 交际法
第四节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交际法的必要性
第五节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语言教学研究与社会文化模式理论
第一节 认识文化适应模式
第二节 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心理模式、社会教育模式和创造性建构学习模式
第四节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第五节 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第五章 语言教学研究与学习者个体因素
第一节 学习者年龄因素
第二节 学习者语言潜能因素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动机因素
第四节 学习者学习个性因素

参考文献

节选

  《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影响语言迁移的非语言因素  (一)语言意识因素  1.语言意识形态与文化  (1)语言意识形态  语言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由内在的意识、主观的状态、使用过程组合起来的,它有第一人称的本体性,并且语言的意识形态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客观的现象,它是一种对周围环境和历史社会的主要反映途径。所以,语言和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意识的本意就是人体大脑内部的精神活动,而人体的需求和渴望一般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也可以说语言就是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在意识形态之中,语言是表达意识的最佳途径,而意识形态又是语言的主要体现。因此,语言意识形态的形成就是意识的语言更加具体化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语言的生成和个体本身的心理理解。由于语言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语言的运用的前提之下的,具体表现为个体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联想等机制。同时,语言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规则,它还是体现一个人心智表征的重要途径。而语言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正是语言背后的意识以及对意识的描写程度等。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意识形态又具有感知和表达等多种功能,通过接受外界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得出相应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将外界的事物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而其中在语言的意识形态中还存在着语音、语法等多种因素,它是一个组合的整体,不是单一的单位。与此同时,语言在输出的时候,个体还要通过具体的实际情况,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并且对于语言的运用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监督和控制。总的来说,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也是语言含义和语法以及语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表达。  (2)语言意识形态与文化  掌握语言,就会丰富个体对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的了解,使个体感受不同的人文氛围,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的。由于语言是陪伴人一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功能,语言意识形态通过语言反射出了人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质需求。而所有的语言意识形态都是语言个性必不可少的精神组成部分,是认识这个世界和在世界上生存的重要方式,并且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背后的中心主义。因此,所有的语言意识形态都是在某种具体文化背景下所产生出来的,它也被民族文化所影响和制约着。语言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人类在某种环境下的定位语言意识形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它勾勒出了语言世界图景的基础。  语言意识形态的特点有社会性、对话性以及创造性等。无论是个体语言意识还是民族语言意识,它们都是在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的影响下产生的。每一个人类个体在诞生的时候就处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因为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所以不可能存在脱离文化历史背景的纯语言意识形态。  语言的意识形态因为是对周围事物的客观反映,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中必然会受到民族生活地方的具体地理、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这种语言的反映过程也是差异性的呈现。不是因为语言的差异造成了世界各个地方的观念、民俗的不同,而是因为意识形态对外部事物的客观反映造成了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由于在一个民族的生活中,具体的地理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形态,再加上语言意识的人本中心和民族特点,所以语言意识形态背后的文化含义也十分丰富。文化制约民族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的表达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情感、情绪的总结。所以每一种语言意识形态都是对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定义,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加强了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的意识形态也是文化的特殊表达形式,每一种文化都是通过语言的意识形态来体现这些标志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