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封面

作者:孙江 主编

页数:25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191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7卷(第4—10卷),并再版第1—3卷《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执行主编为柯修文、闵心蕙,本卷分为“翻译时代”“礼仪之争”“论衡”三部分,集中审视中西两种差异性较大的文明在近代早期交流过程中的概念可译性,将那些被学者所忽视的主题的各类案例研究纳入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汉语翻译、语言学习、礼仪之争中各种立场的复杂反应、启蒙哲学家对耶稣会翻译策略的反思及多明我会传教士多样化的著作。

作者简介

  柯修丈(Daniel Canaris),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DECRA研究员及讲师。    闵心蕙,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本书特色

中国概念史领域权威辑刊之一1.中国概念史领域权威辑刊之一。
2.和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合作项目。

目录

代序: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与文化可译性

翻译时代
作为实体广延的量——从亚里士多德到晚明《名理探》的脉络
一、引论
二、《范畴篇》第六章翻译及评注
三、问题一(量的形式原则)
四、问题二(量的范畴)与问题三(量可被说成相等或不等)
五、结论
翻译、对话和谈话——论马勒伯朗士的《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位中国哲学家关于上帝存在和性质的对话录》
一、弁言
二、翻译与对话
三、马勒伯朗士的翻译
四、马勒伯朗士的律法
在华传教的文化可译性:白敏峩对耶稣会适应主义的辩护
一、引论
二、白敏峩的传教生涯
三、与龙华民关于不确定性的斗争
四、白敏峩对龙华民解释学原则的批判
五、结论
比较哲学中的格义——以“理学”的中法互译为例
一、哲学翻译的特点
二、佛经汉译和西学汉译的共同点
三、以“理学”格义“哲学”
四、以哲学格义理学
五、余论
从灵性到大体——清代两个汇通中西的“人性”概念之比较
一、引言
二、从灵魂到灵性:耶稣会士的灵魂论译介
三、灵性与大体:儒、耶人性论的会通
四、余论
学习语言和协商:帝制中国晚期耶稣会译者的经历
……

礼仪之争
论衡
征稿启事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5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