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惠敏
页数:443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38030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的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论述明中期至明末战乱之前汉口勃兴与变迁的历史。首先追述江汉大市场自三国以来久远的商业积淀,理清明中期汉口能借助汉水大规模改道契机兴起的历史渊源。接着分析汉水改道后形成的新水口地带——汉口占据了 ji jia区位,这是汉口在明代迅速勃兴的地理动因,同时晚明时期全国性商品流通市场的形成和更趋活跃的商品经济则为汉口在明末成为全国名镇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如果说江汉大市场的变迁和汉水改道是明代汉口得以兴起的天时地利条件,那么嘉靖碑记则为我们展示了有关早期来此垦殖的民众和楚地蕃王、各级官府之间产生的利益纷争与博弈的实况,自然是给资料罕见的早期汉口历史平添了几许有关人的具体活动的宝贵历史信息。晚明汉口借助天时地利和移民与商人的努力,很快取代了附近有着百年繁盛声誉的刘家隔的地位,在市镇规模和商业贸易上均获得巨大发展。但这条快速崛起之路并非坦途,各种天灾人祸不断降临这个新兴市镇,造成极大的破坏。幸亏有广大商民和有为官员的勠力经营,使得诸多不利因素最终都未能遏制晚明汉口的强劲发展势头。第二部分论述清前期汉口从战乱重创走向全盛的发展历程。主要论述全盛时期汉口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并兼及水火灾害、鸦片、弊政等给清中期汉口造成的重创。第三部分主要论及清代(开埠前)汉口市镇除了商业独步天下外,手工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对清前期汉口的发展状况形成较为丰满的认识,即此际汉口并非是对晚明汉口市镇发展道路的简单复制,而是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第四部分则是聚焦学界很少关注的明清汉口的渔业和农业发展状况,藉此对汉口市镇“九分商贾一分民”的人口结构中的“一分民”形成具体的历史感知,不再拘泥于“汉镇士民惟贸易视事”的历史评价。第四部分主要关注该时段汉口镇开放、趋利与世俗的大众消费文化景观。第五部分尝试在前两个主体部分铺陈和论述的基础上,对明清汉口发展路径的特点和历史走向进行较为开放性的探讨。也就是说,该部分的论述不是要给开埠前的汉口发展历程进行类似“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 “现代化前夜”的标签化定性,而是探讨其历史走向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王惠敏,女,湖北罗田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2011年应届博士毕业后留京在某央企工作,后因家人工作调动于2015申请至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专职科研。2017年6月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现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边疆民族社会文化史和明清社会史研究,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与他人合译著作1部,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以及中央高校专项经费等4项课题。2018年分别赴中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从事短期合作研究。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本书特色
王惠敏著《明清汉口商镇的变迁(1465—1861)》选择自明中期至清开埠前这一重要时段,探索汉口商镇的深刻变迁,努力描画其历史轨迹,认识并说明其“变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展示了这一“商镇”近4个世纪演进的历史画卷。应当肯定,主题的择定、论说的展开和新见的提出,为学界提供了不少新的认识。就史料的充备程度而言,明代较清代显然多有不足。作者除《明武宗实录》《明神宗实录》等官方记录外,细心发掘文人笔记及方志资料中的重要历史信息,多有富有新意,体现创新价值的发现。在考察明末农民暴动对“汉口商镇”造成的严重破坏时,认真于《豫变纪略》《明季寇难传》《明季北略》《紫阳书院志略》《使滇日记》等非正史文献中钩沉发微,有所发明。研究工作的辛劳,终于换得有积极意义的学术新知。
目录
一、学术史回顾………………………………………………………………………………………………………… 8
二、选题缘由………………………………………………………………………………………………………….. 12
三、史料利用概况……………………………………………………………………………………………………. 16
四、写作框架与意图………………………………………………………………………………………………… 18
第一章 明朝中后期汉口商镇的勃兴之路…………………………………………………………………………… 20
第一节 明成化前“汉口”之历史记忆……………………………………………………………………… 21
第二节 三国至明代江汉市场之商业积淀………………………………………………………………….. 25
第三节 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与汉口的勃兴………………………………………………………………….. 30
一、明成化汉水改道与“新汉口”的诞生………………………………………………………………… 30
二、“新汉口”的卓越商业贸易整合能力…………………………………………………………………. 34
三、晚明全国市场的形成与汉口商镇的崛起…………………………………………………………….. 36
四、从荒滩、渔村再到“天下四聚之首”………………………………………………………………… 41
本章小结…………………………………………………………………………………………………………………. 44
第二章 明中后期汉口商民的负重前行……………………………………………………………………………… 46
节 明嘉靖朝商民、藩王及官府的博弈……………………………………………………………….. 46
一、明嘉靖《汉口地课碑记》……………………………………………………………………………….. 47
二、从明嘉靖碑记管窥汉口的勃兴速度…………………………………………………………………… 48
三、碑记展现的商民、藩王及官府之博弈………………………………………………………………… 50
第二节 晚明汉口遭遇的“人祸”与“天灾”……………………………………………………………. 54
一、万历末年汉口商民承受的沉重赋役…………………………………………………………………… 54
二、万历朝矿监税使对武汉商民之侵害…………………………………………………………………… 58
三、“天灾”与“战乱”对汉口的破坏…………………………………………………………………….. 65
第三节 明代有为官员与汉口商民的勠力经营……………………………………………………………. 70
一、积极有为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理念………………………………………………………………………. 70
二、督办堤防工程以保民生和促发展………………………………………………………………………. 74
本章小结…………………………………………………………………………………………………………………. 79
第三章 清代汉口从战后重建走向商业全盛……………………………………………………………………….. 81
节 明清鼎革之际汉口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81
一、明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之概况…………………………………………………………………………. 82
二、明官军和农民军对汉口的轮番破坏…………………………………………………………………… 83
第二节 清初至乾隆朝汉口的迅速复兴与发展……………………………………………………………. 89
一、清初汉口:兵尘过后转繁华…………………………………………………………………………….. 89
二、乾隆朝汉口商镇之蓬勃发展…………………………………………………………………………….. 93
第三节 盛极而衰:嘉庆至咸丰汉口的社会变迁………………………………………………………… 98
一、嘉道之际汉口商镇臻于全盛…………………………………………………………………………….. 99
二、咸丰朝汉口遭遇的重大挫折…………………………………………………………………………… 105
第四节 灾异频发与弊政丛生对清代汉口的侵害………………………………………………………. 107
一、水火灾害频繁:既伤财物又伤人…………………………………………………………………….. 107
二、积年弊政对汉口商业发展的阻遏…………………………………………………………………….. 112
三、鸦片的流入和泛滥对汉口的危害…………………………………………………………………….. 113
本章小结……………………………………………………………………………………………………………….. 115
第四章 清代汉口:多元发展的工商业重镇………………………………………………………………………. 117
节 商业与手工业并重的市镇经济格局……………………………………………………………… 117
一、货物贸易与商帮组织……………………………………………………………………………………. 117
二、作为下八行头之手艺作坊……………………………………………………………………………… 124
第二节 当铺、钱庄、票号等金融行业……………………………………………………………………. 129
一、“典商重利易生财”……………………………………………………………………………………… 129
二、“银号声名众口传”……………………………………………………………………………………… 135
三、“生意无如票号佳”……………………………………………………………………………………… 140
第三节 民用邮政和公共消防等社会事业…………………………………………………………………. 143
一、全国邮政中心之一……………………………………………………………………………………….. 143
二、应对火灾的公共消防……………………………………………………………………………………. 145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口的渔业与农业发展态势…………………………………………………………………… 150
节 楚之渔业:“泽国之资,以补稻粱之不及”………………………………………………….. 150
一、明代汉口之渔业、渔课和鱼市……………………………………………………………………….. 151
二、清代汉口之渔业、渔课与鱼市……………………………………………………………………….. 156
第二节 菜麦绣平田:“土著居民尚力农务”……………………………………………………………. 160
一、汉阳府(县)之农业概貌……………………………………………………………………………… 161
二、明清汉口的农业和农贸概况…………………………………………………………………………… 166
本章小结……………………………………………………………………………………………………………….. 170
第六章 “传统的反叛”:清代汉口大众消费文化………………………………………………………………… 172
节 汉口大众消费文化的形成背景及概念界定……………………………………………………. 172
第二节 建筑、宴饮、服饰之“竞豪奢”…………………………………………………………………. 173
一、各帮会馆与富家豪宅……………………………………………………………………………………. 174
二、宴饮排场之不吝消费……………………………………………………………………………………. 176
三、男女服饰之务求奢华……………………………………………………………………………………. 177
四、有识之士对“炫富逐奢”之批判…………………………………………………………………….. 178
第三节 普遍“趋利”和“炫富”的大众……………………………………………………………….. 180
一、普遍逐利的商民………………………………………………………………………………………….. 180
二、市民炫富之风日炙……………………………………………………………………………………….. 182
三、对“趋利”“炫富”之辩证思考………………………………………………………………………. 184
第四节 “落俗”且“开放”的街头消费…………………………………………………………………. 185
一、近似微型社会的茶馆……………………………………………………………………………………. 186
二、街巷暗处的人生舞台……………………………………………………………………………………. 187
三、迎神赛会与戏曲表演……………………………………………………………………………………. 188
本章小结……………………………………………………………………………………………………………….. 190
余 论…………………………………………………………………………………………………………………………… 192
一、路径特征与传统基调中的变奏…………………………………………………………………………… 192
二、汉口开埠前夜发展趋向之思考…………………………………………………………………………… 200
参考文献……………………………………………………………………………………………………………………… 206
一、基本史料………………………………………………………………………………………………………… 206
二、专著(含译著)………………………………………………………………………………………………. 208
三、参考论文………………………………………………………………………………………………………… 210
节选
明成化汉水改道之初,汉口并非宜居之地;因地势低洼,常年泥泞潮湿,湖塘、河滩生长着大量芦苇,遂为芦荡泽国,民众难于栖身,直至天顺年间始有定居者;不过在没有定居者之前,亦不乏附近的汉阳县民人前来垦种和渔猎。为什么说天顺年间才有定居民众呢?因为,据嘉靖《汉口地课碑记》可知,明中期汉水改道前夕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5)已有民众在汉口建房居住,但直到明嘉靖初年,汉口不过是一个渔村,渔民们在此垦种和渔猎,须每年向汉阳县三沦河泊所缴纳渔课。渔业是明代汉阳民众的重要生计来源之一,也是当时地方政府重要税源之一。明成化之前汉水河道并不宽阔,汉阳民众只需划着一叶小舟就可以过河来到汉口地势低洼处的水塘、湖泊等水域进行渔猎。实际上,汉口不仅吸引了汉阳民众前来获取生活物资,还招徕了一江之隔的武昌县的民人萧氏一家前来承佃租种,成为明代汉口基地的早期开发者。这亦可以看做是汉口由芦苇荒滩发展为小渔村的历史写照。
然而,汉口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自成化汉水改道形成新的稳定入江水道起,也为孕育和发展除农垦、渔猎之外的商业经济活动埋下伏笔。汉口作为天然良港,自然离不开船运贸易。随着明天顺年间不断有居民来此筑屋定居,商船靠水口两岸停泊,汉口市场渐开。同时,因为早期商业活动以船运和水口两岸商品集散为主,汉口遂有船码头之称。是故,从渔村到船码头可以看做是汉口早期开拓的缩影。相比之下,明嘉靖之后汉口的成长速度与规模则堪称晚明时期全国新兴市镇之翘楚。隆庆六年(1572),汉口商业税与嘉靖二十一年(1542)所缴纳的数额相比增加了3倍多,仅仅三十年光景,汉口在商业上就超越了当时同样归汉阳县管辖的著名码头市镇刘家隔;当然刘家隔的衰落与竹筒河淤塞、汉水改道造成的致命打击不无关系,而得江、汉之便的汉口吸引更多的拓荒者和商民来开发并快速崛起,更加加剧了后者的衰微;可以说,自明嘉靖以后,汉口凭借自身的贸易区位优势取代了此前刘家隔市镇的商业中心地位。正是在嘉靖朝,汉口已发展为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之五坊组成的商业市镇。嘉靖《万历府志》卷二《方域志》曰:“居仁坊、由义坊、循礼坊、大智坊、崇信坊,俱汉口地方。”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二《坊厢始末》认为,坊厢制起源于明洪武年间,编户置于城内者为“坊”,置于城外(廓外)者为“厢”;“有人丁而无田赋,止供勾摄而无征派”。 汉口作为邻近汉阳城区的市镇,靠农业谋生者极少,市民大多“惟贸易为生”,自然是编入“坊”管理为宜。不过,商民起初主要集中在水口南岸一带,因此“汉口巡检司在县治北三里、汉水南岸”。质言之,五坊的创置和巡检司的设立,是明代汉口由船码头向市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商人自行选择汉口作为新的转运口岸,以及万历朝汉口成为湖广漕粮外运和淮盐、粤盐集散总码头,必然会促进汉口市镇规模的拓展。举凡粮食和食盐这样的大宗货物的转运和分销,必定需要大量脚夫、水手、船夫等苦力为之服务,并吸引各层级分销商人乃至贩卖私盐者纷至沓来。该时期汉口的人口急剧增长当与此有莫大关系。譬如,当汉口市镇的人口数量达到如前引万历朝(1573—1620)郭文毅《正域重修免溺堤记》所称的“汉口几万家”规模时,与嘉靖二十一年(1542)整个汉阳县才三千余户的规模(即使按每户五口计,此时汉阳县占籍总人口尚不足2万人,加上汉阳县并非商业著称的大县,即使有未占籍人口,亦应有限)相比,相距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汉口作为新兴市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壮观。若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难以计数的长短期雇佣劳动力,实际在汉口谋生的人口数量当更庞大。其拓展速度和规模在古代中国市镇发展史上亦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与武昌和汉阳相比,汉口在吸纳移民和扩展商业贸易方面的能量更加突出。其商业辐射能力和财富积聚体量不仅超过武昌的老牌市集金沙洲,而且将臻于鼎盛的汉川刘家隔市镇远远地甩在后面,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此,有学者认为汉口在16世纪的发展规模已超过隔江对望的省城武昌,成为湖北最大的城市。不仅如此,明末汉口镇的商业声望已盖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成为“天下四聚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