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陆亚萍.骆自强.詹丹主编
页数:317 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90680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通过以上所选的三则《题画》短文,我们可以对板桥先生的绘画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艺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吸取养料,包括向前入学习技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等方面的内容。但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作倾向,而且属于同一流派的艺术家又各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这就为艺术家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两方面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在向前入学习的态度上,郑板桥主张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创作风格“师意”而不是“师迹”。因此他虽然以兰、竹、石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他并不向善画竹、兰的郑所南、陈古白两入学习,而学习徐文长、高且园两人的风格,因为徐、高两人“才横而笔傲”,而作者本人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郑板桥虽对石涛的墨花赞赏不绝,但“心意之而弗学”,因为“与之自不同路”,充分体现了他根据自己的个性向前入学习的创作思想。在向生活学习方面,板桥先生以古人观夏云、观公主与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来学习草书而不效法“成格”为例说明“师意而不是师迹”的道理。板桥先生虽主张师法前人,但又坚持艺术家的独立个性。主张学习古人应该“学一半,抛一半”或“学七抛三”,以免为前辈艺术家所制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各有灵苗各有探”、“随手写去,自成尔局”走自己独创的艺术道路。在艺术创作实践方面,板桥先生提倡“意在笔先”,即在正式下笔之前心中对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描绘的形象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他从自己画竹的艺术实践出发,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眼中之竹”是指艺术家看到的自然之物,“胸中之竹”则是经过艺术家选择与加工,藏于胸中已与自然之物有所不同的艺术存在。两者的关系是:“眼中之竹”对艺术家的心灵与情感产生刺激,使他产生创作冲动,“胸中之竹”是对原先“眼中之竹”的主观化、个性化。当艺术家运用一定技巧把“胸中之竹”描绘出来的时候,融汇了艺术家创作个性与理想精神的作品便诞生了。艺术创作本是极复杂的过程,艺术家的心理变化更是难以捉摸,郑板桥以眼中、胸中、手中之竹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如何经由客观走向主观,又如何从主观具体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让人明白易懂。艺术作品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情感。郑板桥追求直接明快、泼辣凌厉的审美效果,认为文章应以沉着痛快为最,主张直接道出民间疾苦。他的画作多以兰、竹、石为内容,即是他刚直不阿的性
本书特色
《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是现代文员专业的基础课教材,由阅读与作文知识两部分构成。阅读部分选有五十余篇中国古今经典文章。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兼顾抒情、说理、叙事等各类散文文体,并串讲一定的文学史常识和相关的作者简介。每篇选文均有不拘体例的提示、评点。有的着重于思想的分析,有的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指导。它们的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有的直率淋漓,有的委婉含蓄。所以《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不仅在阅读、欣赏作品方面,且在怎样评述作品方面也会使读者有所启发。《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推荐阅读:论语、礼记、闲情赋并序、春末闲谈、街景、哲学家皇帝、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主角“朱丽叶”、我的母亲。
目录
节选
《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主要包括阅读文选和写作知识两大部分。文选部分汇聚了古今中外五十余篇风格各异的散文作品。由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予以导读、分析和点评,视角独特。分析精当。写作知识要言不烦,其内容贯穿在各单元中,既注意了知识的相对独立。又保持了各部分之间的前后呼应以及与阅读文选的有机联系。《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既可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教材,也适合自学者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