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公文写作与处理

封面

作者:姬瑞环编著

页数:240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104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根据最新颁布的公文处理法规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的要求编著,内容覆盖并超过了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所包含的公文文种范畴,为读者应考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直接指导和借鉴。全书内容系统实用,例文规范新颖,文风新鲜活泼,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实用教材。本书的写作指导突出“举一”的原理阐述,侧重“反三”能力的科学形成,植入学习者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素质基因。内容实在,编写体例务实,能够满足教学实际要求,揭示了公文写作技巧,尤其是作者在选取例文时,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场景,关注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目的,以例文及其评析带动学生的学习,指导其准确把握写作要领,从而提高其写作技能。

作者简介

姬瑞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副教授,秘书学科带头人。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高等秘书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秘书与办公室业务、应用语言学、公文写作、档案学、毛泽东的写作艺术等。主讲课程包括“公文写作”“秘书与办公室业务”“公文与新闻写作”“办公室主任业务能力提升”等。出版有《秘书学教程》《商务文书写作与处理》《常用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话稿写作方法与技巧》多部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开门见山说公文———公文就在你我身边
第一节 正确认识公文
第二节 公文的分类和文种
第三节 正确选择文种
第二章 领悟基本规律———把握公文写作一般规则
第一节 认识公文起草者与阅读者
第二节 遵循公文写作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 符合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明确公文的格式规范
第三章 传播大政方针———如何撰写决策指挥类公文
第一节 决定、决议的写作
第二节 批复、意见的写作
第四章 周知公务信息———如何撰写公布知照类公文
第一节 公告、通告的写作
第二节 通知、通报、会议纪要的写作
第五章 沟通上下左右———如何撰写报请商洽类公文
第一节 报告、请示的写作
第二节 议案、函的写作
第六章 建立规矩方圆———如何撰写规章制度类公文
第一节 规章制度类公文概述
第二节 常用规章制度类公文的写作
第七章 包容大事小情———如何撰写日常事务类公文
第一节 大事记、会议记录的写作
第二节 简报、调查报告的写作
第三节 计划、总结的写作
第八章 传授领导意图———如何撰写领导讲话稿
第一节 讲话稿概述
第二节 讲话稿的格式规范与起草要领
第九章 办文有章可循———如何规范地办理公文
第一节 办文工作的内容、特点和规则
第二节 公文处理程序
第十章 保存历史足迹———做好文书立卷和归档工作
第一节 文书立卷
第二节 案卷归档
第十一章 多样化信息载体———特殊类型文件的处理
第一节 电子文件的处理
第二节 音像文件的处理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第一章 开门见山说公文――公文就在你我身边音频小贴士不要混淆“公务信息”与“公文”这两个概念本章导读公文是常见的文章形式,但不同于普通文章,不同于学术论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公文是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普遍形成和使用的并主要为行政管理服务的特有的文章形式。离开公务活动就不可能有公文的形成和使用,没有社会组织的依托也不可能产生公文。要学习公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就必须首先了解公文的知识。职业素养●深刻理解公文担当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角色。我国西周时期产生的公文副本制度以及后来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公文拟制、传递、保管、归档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对于档案文献的积累保存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功不可没。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乏公文力量的支撑。●深刻理解公文在传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把握公文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的宣布政令、实施政策、沟通政务、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第一节正确认识公文公文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沟通工具,它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技术手段、制发单位、工作缘由、制度规范形成。正确认识公文,是规范地拟写公文和有效地管理公文并发挥公文作用的前提,也是更好地管理其他信息材料的前提。一、公文的含义、产生和定位(一)公文的含义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件,是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一些意思:(1)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2)公文的形成者是各类社会组织。(3)公文通常以文字为信息表达方式。(4)公文是各类社会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二)公文的产生公文是社会组织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早期的信息交流工具主要是语言。为了弥补语言“不能留于异时,不能传于异地”的功能缺憾,人类创造了结绳、刻契、绘画等许多记事表意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交流和传递。随着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人类智慧不断增长,逐渐在绘图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系统――文字。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把人类从野蛮蒙昧时代带入了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思想,使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言行意图,记载各项法律条文,于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最早的文书。社会组织的形成是公文产生的充分条件。我国学者对公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颇多研究和见解。唐代大学问家张怀?在所著《书断》一书中指出:“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这12个字言简意赅,不仅揭示了书契(文书的笼统称谓――编著者注)产生于天下大同的原始社会后期和私有制社会早期的这一历史时期,而且说明了是“大道衰”和“利害萌”促成了文书的产生。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徐望之所著《公牍通论》“绪言”的第一句就说:“人类有政治之组织,即有法令。有文字之法令,即有公牍。”这些论述表明:自从人类创造文字之后,人们便开始用来记录自身的实践活动,当人类历史上出现阶级和国家后,国家的管理者必然要采用文字形式记录言行主张、思想意图和法律规范,并以这种文字形式辅助国家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公文也就应运而生了。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公务文书是殷商王朝的甲骨文书。它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记录了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讨伐征战、宗教礼仪、农事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商朝的“王家档案”和当时条件下的“百科全书”。我国从1899年开始了对甲骨文的大批量发掘和系统研究工作。研究证明,这些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甲骨文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作为我国最早的文书,它们正向我们默默传达着数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在殷商王朝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公文的种类逐渐增多,功能日益完善。公文的制作材料,也因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以改进,经历了从甲骨到青铜、缣帛、简牍直至纸张的更替和进化过程。西周时期,我国秘书工作中的公文保管环节有了更高要求,产生了公文副本存档制度。无论王命文书或专用文书都有正副本之分,有些文书甚至制成几份副本。公文副本制度以及随后各代围绕公文的拟制、传递、保管、归档等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对于档案文献与珍贵典籍的积累保存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公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风貌的象征。现代公文在功能上既传承了几千年来公文的特质,又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水平。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组织,抑或哪一个社会成员,其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公文和公文所代表的社会管理职能,都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受公文传递的各方面信息,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参考或指南。关于公文,尚有许多方面的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公文写作与处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4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