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旭芳,刘乃歌著
页数:364 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302530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秦旭芳,博士、教授,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辽宁省幼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事业管理与发展委员会委员。曾获教育部曾宪梓奖。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代表作有:《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论》,《聪明宝宝成长指南》、《i科学实验》等丛书。
致力于发展心理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背景使得她在儿童科技文化教育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
刘乃歌,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英国斯泰福厦大学访问学者。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有《产业化运作:英国报业现代化的支撑》、《大众传播变革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勃兴》等。主持、参与9项国内外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等。
相关资料
插图:理论探讨篇第一章 科技教育简述第一节 概述一、科技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科技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对科学与技术教育的习惯称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少先队的活动就把科技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并就此引申出科技教育的概念。从当前人们对科学概念本身认识的发展趋势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正在被越来越明显的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趋势模糊,直至消失。从新的意义上定义,它们只是在纯理论与纯实践之间反映出“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为科技教育与国际流行的科学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上是相同的,没有必要再把它们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科技教育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其复杂性。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产生了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划界;19世纪的教育家强调科技教育的“个人生活实用价值”,提升了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20世纪的教育家主张通过科技教育克服人性的弱点,强调“个人人性发展价值”,注重科技探索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20世纪末,科技教育向人回归的观点,使科技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发展,同时也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即科技教育应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存。
后记
十几年与孩子们一同探究、尝试、交流、表达,又经过两年的写作,当慢慢将我们的想法、思路、实践的探索变成文字的时候,那种被人催促的不安、使命完成后的轻松、能为孩子们成为“小小科学家”做些事情的欣慰以及能为大学生、研究生、研究工作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素材的成就感,让内心变得释然、开朗而踏实。小的时候,伴着《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学童话故事,我们在街巷里摔着泥巴,看如何能让不同形状的泥巴摔得响亮清脆;弹着弹珠,追寻着它们的轨迹,看什么力气能将弹珠恰到好处地弹到洞中;拿着手电对准旧胶片,在关掉灯的房间里探索怎样能让白墙上的影像更加清晰;喂养的小动物什么时候能睁开眼睛,最喜欢吃什么;大雨过后,被冲掉的凉鞋为什么还能有幸在路经的“雨水河”下游被找到;在吃掉药的两个药丸盒中间连上一根马尾巴线拿它“打电话”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清晰;经常幻想着能看到收音机里的人走出来,畅想着什么时候能坐上像大楼房一样的轮船,穿上用彩色棉花织出的衣服,带上在手腕上能看到的小电视,见到像桌面一样大的西瓜、瓜籽一样大的芝麻
目录
节选
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技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当今科技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儿童科技文化教育新概念》包括了儿童科技文化教育的新理念,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中学生身份、教师角色等理论探讨,同时以主题形式呈现了日常生活、生物秘密、物质与变化、自然现象4大类、 20个主题、200个儿童科技文化教育探究活动实例,活动过程翔实、具体,便于老师和家长操作;活动设计新鲜、有趣,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探究兴趣。《儿童科技文化教育新概念》面向幼教教师和家长,同时,也为从事儿童科技教育的研究者进行儿童科技探究活动设计与指导提供研究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