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朴玉顺 王飒 刘思铎 谢晓琳
页数:283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571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辽宁聚落》涵盖了辽河流域核心区——今辽宁地区的五种主要经济形态影响下的典型聚落,即渔猎文化影响下的聚落、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聚落、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聚落、明代卫戌催生的聚落以及沿辽河贸易催生的聚落。该书以文字、照片、测绘图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诠释着体现于辽河流域人居环境营建之中的人类历史与文明。收录内容和表述形式力求同时具有专业性与普及性、资料性与可读性。它们将为辽宁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佐证与参考,该书的面世更将使它们在今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和旅游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辽宁聚落》可供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人文地理、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的读者及文化旅游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朴玉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目前在沈阳建筑大学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是建筑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史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全国建筑史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研人完成了60余项国家各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近30项,主持或参与工程设计实践项目近5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正式出版了9部学术专著。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辽河流域聚落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影响辽河流域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地形地貌
第二节 影响辽河流域传统聚落的人文环境
一、辽宁地域文化符号——辽河文化
二、辽河流域历代移民与地域开发
三、辽河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 辽河流域聚落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传统村镇聚落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一、起源及蠡测
二、聚落类型及分布
三、聚落特点
第二节 传统村镇聚落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前)
一、聚落形态的扩展
二、聚落内部的重组
三、建筑的更新
第三节 传统村镇聚落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一、聚落空间的新发展
二、居住建筑的改变
三、公用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第四节 传统村镇聚落的演变特征
第三章 渔猎文化影响下的聚落
第一节 地域环境与聚落形成
一、地域环境特点
二、选址特点
三、分布特点
第二节 聚落的构成要素
一、自然山水
二、人工林田
三、院落
四、民居
五、公共建筑
六、公共空间
第三节 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
一、聚落整体形态
二、路网结构
三、院落组合
四、街巷空间
第四节 代表性聚落举例——桓仁县刘家沟村
一、区位、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特点
第四章 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聚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选址和布局特点
一、绕阳河-细河流域
二、大凌河流域
三、辽河上游流域
第三节 传统聚落构成要素
一、山水
二、牧场
三、道路系统
四、院落和民居
五、公共建筑
六、公共空间
第四节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一、聚落空间结构
二、聚落肌理
三、天际线
四、聚落中院落朝向
五、院落组合方式
六、街巷格局与尺度
第五节 代表性聚落举例
一、阜新市阜蒙县大板镇衙门村
二、喀左县南哨街道白音爱里村
第五章 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聚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落选址及分布
一、处低山丘陵的聚落
二、处典型平原的聚落
三、处山地沟壑的聚落
第三节 聚落构成要素
一、山水环境
二、田
三、道路
四、院落和民居
五、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
第四节 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
一、低山丘陵型
二、典型平原型
三、山地沟壑类
第五节 代表性聚落举例
一、北镇市富屯街道石佛村
二、盘锦市大洼区姚家村
三、鞍山市海城市析木镇上林村
第六章 明代卫戍催生的聚落
第一节 明代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
一、逐渐形成的明代前期
二、相对稳定的明代中后期
三、与后金共存的明代末期
第二节 明代辽东镇的军事聚落
一、不同等级下军事聚落的选址与分布
……
第七章 沿辽河贸易催生的聚落
第八章 辽宁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以辽滨塔村为例
附录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