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山西聚落/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封面

作者:王金平、徐强、曹如姬

页数:444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574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方面,揭示影响山西传统聚落变迁的因素和机制;从历史地理学、聚落考古学、聚落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山西传统聚落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轨迹;研究山西城镇聚落和乡村聚落的遗存现状、地理分布、空间类型、组织结构、构成要素、形态特征、肌理风貌、聚落景观等;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建立山西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施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途径。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的的读者及文化旅游爱好者参考学习。

作者简介

王金平,汉族,祖籍山西省孝义市,教授,科学技术史博士,“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在学校各级部门及领导支持帮助下,与同仁一道发起创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并担任首届院长,目前该学院已经成为山西省引领建筑类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平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山西省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服务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山西省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名誉会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晋商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及其持续利用方式研究(50778117)”等各类科研项目数10项。甘于寂寞和清贫,长期致力于城乡聚落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下,利用15年时间连续出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山西民居》“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古建筑丛书:山西古建筑》“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山西聚落》等,为文化大省山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励10余项。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关注山西省高平市良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并担任“良户书院”名誉院长,201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春节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良户的守护》为题目进行了深度报道,为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传承事业,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王占雍,汉族,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2020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并获得太原理工大学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同年作为太原市引进人才入职政府部门工作,目前在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工作,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长期以来,持续热爱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建筑遗产学刊》《工业建筑》等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部,正在申请专利1项,完成历史建筑测绘项目10余项,完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3项。

徐强,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太原市聚川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建筑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学分会副秘书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地域性建筑设计实践、建筑教育、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合著有《山西聚落》、《山西古建筑》(上、下)、《山西民居》、《苗族建筑—延续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山西古建筑》获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聚落遗产与古建筑保护导学团队主要成员,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聚落和建筑遗产保护。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西省乡村建设评价负责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房建设沁源试点负责人;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基于乡村振兴实践的建筑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基于实景融合的传统聚落营建技艺虚拟仿真实验”。长期坚持建筑设计创作,探索地域建筑设计语言的当代表达,建立了基于倾斜摄影和全景影像数据为基础的聚落空间虚拟仿真研究模式,和设计过程预评价的在地可视化,主持完成各类建筑设计项目百余项。

曹如姬,汉族,祖籍浙江省永康市,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长期从事山西地区的传统聚落与传统建筑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并参与各类研究课题10余项,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山西聚落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述略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地质水系

四、物质资源

五、气候变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述略

一、历史沿革

二、民族熔炉

三、京师锁钥

四、史前聚居

五、驿道交通

第三节 山西聚落的地域分化

一、空间意识

二、聚落组织

三、域分依据

四、地域分化

五、分区今昔

第二章 山西聚落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先秦时期山西聚落探微

一、史前的山西聚落

二、夏商周时期聚落

三、战国时期的聚落

第二节 秦汉至唐宋的山西聚落

一、秦汉时期的聚落

二、北朝至隋唐聚落

三、宋辽金时期聚落

第三节 元明清山西聚落之盛况

一、元代山西的聚落

二、明代山西的聚落

三、清代山西的聚落

第三章 城镇聚落与乡村聚落

第一节 山西传统城镇聚落

一、规划型中心城镇

二、自由生长型城镇

三、防卫边贸型城镇

第二节 山西传统乡村聚落

一、乡村聚落选址

二、山地堡寨聚落

三、平地堡寨聚落

第三节 城乡聚落居住方式

一、聚落建筑形式

二、城镇居住模式

三、乡村居住模式

第四章 山西聚落的区域分布

第一节 山西聚落的地域分区

一、山西地域文化特征

二、山西聚落时空格局

三、山西聚落分区概况

第二节 山西聚落的廊道分布

一、聚落沿驿道分布

二、聚落沿水系分布

三、聚落沿陉道分布

第三节 山西三大板块与聚落

一、黄河板块

二、太行板块

三、长城板块

第五章 山西聚落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山西聚落的人居空间

一、聚落中的民居

二、聚落中的店铺

三、聚落中的院墅

第二节 聚落中的神祇空间

一、信仰与庙宇

二、庙宇与选址

三、民俗与场所

第三节 聚落控制与权力空间

一、宗族与祠堂

二、乡绅与庙宇

三、村社与道场

第六章 山西聚落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 山西聚落的空间形态

一、中心与节点

二、街巷与肌理

三、领域与边界

第二节 山西聚落的构造形态

一、券窑穴洞聚落

二、混构瓦房聚落

三、窑房同构聚落

第三节 山西聚落的视觉形态

一、粗犷豪放黄河人家

二、激越高亢太行人家

三、雄浑壮美长城人家

第七章 山西聚落的人居智慧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性

二、追寻诗境的品格性

三、精耕细作的永续性

第二节 礼乐相成的山水庄田

一、礼乐共治等级秩序

二、礼乐和谐大同社会

三、潜移默化人文教化

第三节 家国同构的人间乐园

一、同宗同脉天伦纲常

二、熟人社会聚落控制

三、守家卫国同防共治

第八章 山西聚落的保护研究

第一节 山西城镇聚落的保护

一、山西城镇聚落边缘化困境

二、边缘化古城镇的保护途径

三、边缘化古城镇的发展对策

第二节 山西乡村聚落的保护

一、乡村聚落保护面临的困境

二、立法保护乡村聚落的意义

三、乡村聚落保护的三种模式

第三节 传统聚落的功能复兴

一、文化功能的复兴

二、经济功能的复兴

三、生态功能的复兴

四、教育功能的复兴

五、组织功能的复兴

附录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山西聚落/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2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