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公安工作概论第三版

封面

作者:石齐飞

页数:30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24460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公安工作概论(第3版)》从当前公安民警应知、应会的公安基础知识人手,从公安学所涉及学科的基本内容出发,将公安工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分为四大类进行阐述。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主要阐述公安机关的建立、发展、性质、职能和宗旨,及其设置和管理体制、任务、职权等公安组织的基本知识;第二篇主要阐述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第三篇主要阐述公安执法的理念、公安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保障公安执法不偏离方向的执法监督工作;第四篇主要阐述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及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义务与纪律、人事管理和内务制度等相关制度。为了巩固学习者对该书内容的掌握和对该书知识点的精确理解,除第六章和第十章外其余每章后附有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试题,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公安工作概论(第3版)》内容全面、具体、简明,反映了当前公安工作的全貌和新知识,可供公安院校学员及参加公安类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篇 公安组织
第一章 警察制度概述
第一节 警察的本质和职能
第二节 警察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章 公安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公安机关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安机关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章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
第一节 公安机关的性质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宗旨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四章 公安机关的设置和管理体制
第一节 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五章 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第一节 公安机关的任务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职责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权力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六章 我国其他国家机关的人民警察
第一节 国家安全机关的人民警察
第二节 监狱机关的人民警察
第三节 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人民警察
第四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第二篇 公安工作及基本原则
第七章 公安工作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公安专业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八章 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路线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九章 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基本政策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篇 公安执法
第十章 公安执法理念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公安执法理念的含义与内容
第十一章 公安刑事司法
第一节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任务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
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训练
第十二章 公安行政执法
第一节 公安行政执法概述
第二节 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节 公安行政强制
……
第四篇 公安队伍建设篇
参考文献

节选

  我国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是与世界警察相联系的,今天的警察是与历史的警察相联系的。因此,要想深刻地认识我国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就必须了解世界的警察,了解警察的历史。  列宁指出,对于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来说,“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①一、警察的起源  对于警察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不同的历史观形成不同的警察起源观。警察起源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警察与人类共生的自然起源观;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警察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起源观。  (1)警察自然起源观。有的警察学者认为,“人类自从有了群体生活,就有了警察作用”。还有人认为,“警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的道德行为”,“警察永远伴随着人类”。这种理论把警察说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即超阶级、超国家的现象。其实质与“国家自然起源论”如出一辙,把警察与国家看成永恒的现象。这类观点,是建立在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由于缺乏历史的实证根据,也无深刻论证,所以是非科学的,也没有什么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警察起源观。1877年,路易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马克思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它,并做了笔记和论述。恩格斯在研究了《古代社会》这本书后,于1884年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认为,在原始社会是没有警察的。恩格斯还以奴隶制国家最具典型意义的古雅典为例进行研究。在这里,他揭示的“雅典人在创立他们国家的同时,也创立了警察”,是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他说的“警察是和国家一样古老的”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历史概括;他讲的“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说明了警察与国家的本质关系。他的一系列论述,使马克思主义警察起源观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警察和警察机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在原始公社时期,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亲族为基础的氏族公社。在经济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归全体氏族成员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没有盗窃财物的犯罪行为,因而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保护财物的警察。在政治上,氏族公社的酋长实行选举制或禅让制,领袖是在同自然斗争中享有威信的人们中产生的,因而也没有必要设置保护统治关系的警察。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氏族社会逐渐瓦解,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在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和地方,就产生了国家这样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有了国家,同时也就有了警察。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组织,而警察则是这个组织中执行国家专政职能的工具。当然,警察的产生还与社会的多种矛盾相联系。所以,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总之,警察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警察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天然地要求强制性保护力量,新生的警察行为在保障私有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其他上层建筑的产生一样,警察产生的终极原因也是一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产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书中描写道,古希腊在私有制产生以后,“财产所有权,这时已成为压倒一切的兴趣所在”。①随着财产纠纷的大量出现以及私有制度的建立和商品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利益差别的不断扩大与对立,且程度不断加强,原始社会那种平等地解决纠纷的办法行不通了,习惯的原始社会规范不起作用了。这时就需要有一支强制性的权威力量,以警察行为保护私有财产,特别是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因此说,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警察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  (2)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一方面,奴隶主阶级需要镇压奴隶起义,追捕逃奴,强制奴隶劳动,惩罚奴隶反抗。警察成为奴隶主阶级维护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的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内部,对最高统治者来说,最直接、最具有威胁性的力量还是自己身边的那些拥有权势、拥有武装的豪强大族。马克思说,世袭继承制在最初出现的地方,都是暴力(篡夺)的结果。②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伊始,就显示了警察行为在镇压内部反对势力中的威力。“益干其位,启杀之”③讲的是:夏禹的儿子启,杀死了伯益才占有了王位,又武装镇压了同姓有扈氏的反抗,才巩固了王位。  (3)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私有制产生了商品,商品交换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个人意志与社会共同利益间形成矛盾。随着氏族组织内部共同利益的瓦解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的建立,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被当成犯罪行为。依靠警察行为对付犯罪行为,已成为历史的需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公安工作概论第三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