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为民
页数:175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81809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日语教学的模式分析与跨文化视角解读》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从日语课程认知入手,分析了日语教学的概念、任务、目标,介绍了日语教学的重要原则和理论基础,为日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日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日语生态化教学模式、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日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多个视角对日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构建策略,为日语教学模式研究拓宽了思路。第六章到七章主要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紧迫性、误区以及语境构建、课堂教学策略,同时还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探索了日语教学的发展。第八章主要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发展,为日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研究提供了保障。
目录
第一节 日语课程认知
第二节 日语教学的概念、任务与目标
第三节 日语教学的重要原则
第四节 日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日语多模态教学模式
第一节 多模态研究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
第三节 多模态话语日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四节 日语多模态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日语生态化教学模式
第一节 日语教学的生态特征表现与生态功能
第二节 日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日语课堂生态失衡与重构
第四节 日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四章 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一节 混合式教学概述
第二节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五章 日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节 翻转课堂概述
第二节 日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翻转课堂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日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第六章 日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
第一节 日本文化解读
第二节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紧迫性
第三节 日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误区
第四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教学与语境构建
第五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课堂教学策略
第七章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技能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听力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口语教学的发展
第三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阅读教学的发展
第四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第五节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第八章 跨文化视角下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文化领导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节选
一、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教学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当前,在实际教学中,课程一词出现较为频繁。然而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由于实践与理论经验不一,所处地位不同,对课程的认知也不一样。不同的人在探索课程本质时所关注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部分人从课程的过程入手展开研究,在他们看来,课程无非就是功课的顺序与进程,部分人更加重视课程的结果,认为学生在学校中所参与的所有活动都属于课程,部分人从计划层次上入手研究课程,还有部分人基于课程实施水平研究课程。正是这些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人们在研究课程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要想系统地研究课程,首先要对课程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基于广泛意义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取的经验就是课程。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活动以及辅助教学的课外活动等都属于课程,另外,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校氛围也可以纳入课程的范畴。换句话来讲,除了教学开展的正式课程之外,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等也属于课程。狭义上来讲,各个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学科以及其内容、活动、目的、范围、进程等的总和就是课程,在教科书和课程计划中都体现了课程。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教学理论及方法,还是教育技术,都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需要遵循恰当的理论基础,一般地,课程规划会与理论指导相匹配,同时教学方法与技术又会与课程规划相吻合。只有全面理解广义与狭义上的课程概念,才能真正认识课程。了解课程概念仅仅只是认识课程本质的基础。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社会不断进步,在某一特定阶段,基于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相互作用,课程便产生了。课程决策者影响着课程的发展,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又或者课程管理与评价,都受决策者的影响,与此同时,课程的客观基础又足够扎实,不会轻易动摇,因此,课程也不会轻易变化。以下将对课程的本质展开描述。 第一,从侧面来看,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和社会密切相关。社会不仅为学校实施教学活动奠定了物质及精神基础,而且还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校同样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服务于社会。而作为构成学校教育的关键要素——课程,也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体现在方方面面上。一般而言,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符,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共同决定着课程的实质内容。 第二,基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产生了课程。纵观课程内容,其不仅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还彰显了科技文化的进步。目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之后,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引入教学,对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课程实际上是学生基于自我定位的自主选择。课程一方面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符,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相符。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甚至可以说,推动学生身心发展就是课程的最大意义。因此,学校应该依据学生的身心情况来设置课程,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科目,组织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可见,现代学校课程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不能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体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实际需求,作为课程的编制者,应该在考虑学校经济实力以及教师能力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发展,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而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当前,课程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 世界各国由于课程行政主体不同,而使得课程行政体制产生了差别。接下来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课程行政体制展开讲解。法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课程行政主体是中央政府,其以指令性文件为准,制定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又被叫作“国家本位课程”:“地方本位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由地方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设置的课程,美国实行分权管理体制,即使是同一个洲,课程设置也并不一定相同,就连社区都有自行设置课程的权利,如此,便形成了“地方本位课程”。 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使得课程设置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这种形势日益显著。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分别作用于不同国家的课程设置,共同影响着当前课程设置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部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经验表明,实施统一课程设置有利于宏观调控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基于集权控制所设置的课程模式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在实践中,弊端逐渐暴露,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课程模式越发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学校改革课程的积极性。步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扭转了单一的教学局面,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