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军红
页数:240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2040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类面临着靠前的环境危机,生态文学正是对这样一种特殊语境的回应。随着生态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体裁的逐渐丰富,生态批评研究的视角也愈加广泛,但是从情感视角切入的研究依然较少。本书结合生态批评、社会生态学、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史、当代怀旧研究成果等,以美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家大卫·增本、特丽·威廉斯和司各特·桑德斯的怀旧叙事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美国当代生态文学中的以下议题:田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农业生态中物种多样性的缺失和有机社群的解体;资本纪时代毒化环境与毒性身体的缠绕与交互;移动性文化、现代性进程与恋地情结的丧失、全球化时代地方观的重塑。通过研究,本书揭示了生态怀旧的批判性和指向未来生态文化重塑的力量,认为生态怀旧叙事中的怀旧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具身模拟,从而实现生态情感的移情和共情,重塑消费伦理、生态伦理和扎根脚下的地方观。
作者简介
马军红,文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生态批评与英美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在国际A&HCI索引刊物Neohelicon和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国内CSSCI索引刊物《当代外国文学》和《中国翻译》等发表过相关文章,主要著作有《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怀旧书写研究》《工业时代的城市与乡村——三位英国作家的生态视角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校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新闻总署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
本书特色
生态怀旧不仅具有批判性,同时具有重塑生态文化的力量。
怀旧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具身模拟,实现生态情感的移情和共情,重塑消费伦理、生态伦理和扎根脚下的地方观。
生态问题日益成为21世纪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土壤毒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污染、海洋的酸化、物种灭亡等等,无一不引发人们的关注。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生态文学正是对这样一种特殊语境的回应。
本书是围绕美国三位生态文学作家的作品所作的生态文学研究,是一本具有深切社会关怀的作品。
首先,生态文学领域有浩如烟海的研究文献,作者做了非常宝贵的文献梳理工作,也做了大量有待出版的译介工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
其次,我国当前在生态文学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作者选择情感研究中的怀旧研究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推进我国这一领域研究非常有帮助。本书的写作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再次,本书研究因应现实生态问题而生,选择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美国生态文学领域的作家,但是这些作家的作品中凸显出的问题对于身处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强相关性。本书不仅推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思考,也有利于建立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对于新时代中国建立生态文明非常有裨益。
目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批评的四波浪潮与美国生态文学现状
一 生态批评的四波浪潮
二 美国生态文学现状
第三章 人类世时代的生态怀旧
一 怀旧的历史与发展:从疾病到情感的内涵转变
二 怀旧的主要特质与类型
三 人类世时代生态怀旧的内涵及其政治与伦理意义
第四章 哀婉与挣扎——大卫·增本的桃树挽歌
一 对物种、传统种植方式和有机社群的怀旧
二 反对饮食文化的越境与重塑食物伦理
三 “土地的洁净”与“有用无用”之反思
四 执行“让大自然掌管”的无为法则
五 增本的怀旧叙事与移情策略
第五章 悲伤与愤怒——特丽·威廉斯、大盐湖与单乳家族
一 对童年风景和家庭风景的怀旧
二 对“廉价自然观”“技术乌托邦”和“慢暴力”的批评
三 以笔为战:为自然和家人发声
第六章 依恋与忧伤——司各特·桑德斯和他的多重故乡
一 回不去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
二 对现代化进程与美国社会的流动性文化的批评
三 品尝尘土——扎根脚下的地方观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