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堂会著
页数:4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08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54年江淮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长江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与汶川地震,当代中国灾害不断,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反映这些重大灾害的文学作品。 《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搜寻、汇集了众多的当代文学作品,征引了政治、社会、经济等不同学科的大量资料,运用历史学、文化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对当代文学中描写自然灾害的作品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考察,对自然灾害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探究当代作家面对自然灾害的主体意识与历史姿态,总结灾害文学的理论特征,展现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广阔画卷,以期构建一幅多层次、立体的当代灾害文学史图景。
作者简介
张堂会,男,1971年生,江苏泗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译著两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获得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荣获省部级奖励四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概况
第一节 当代重大自然灾害的精神影像
第二节 纪实与虚构: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寓言式写作
第二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中的人与自然
第一节 迷信自然
第二节 抗争自然
第三节 敬畏自然
第三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中的人与社会
第一节 应对大灾的举国体制
第二节 灾害下的人祸因素
第三节 灾害下的社会变革
第四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中的人性
第一节 人性光辉的一面
第二节 人性变异的一面
第三节 人性的思考
第五章 当代文学对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书写
第一节 灾害作品体裁形式多样
第二节 灾害作品主题内容复杂多样
第三节 灾害作品风格多姿多彩
第六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新变
第二节 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困境
第三节 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出路
第七章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的理论特征
第一节 灾害文学的审美题材
第二节 灾害文学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 灾害文学的美学风格
结语 当代自然灾害文学书写的文化功能及其研究展望
附录 专家推荐出版意见
杨义先生推荐意见
张中良先生推荐意见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 《白雪乌鸦》是一部讲述灾难的小说,也是一部重述历史的小说。作品描写了1910-1911年鼠疫大爆发期间哈尔滨老城傅家甸人的日常生活。傅家甸是日俄战争之后东北的一个小城区,中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杂居在一起。小说从1910年晚秋的霜降开始讲起,一直到第二年春天的清明,通过车夫王春申、富商傅百川、开点心铺的周耀祖等几个家庭的故事,描绘了普通人群平凡而艰辛的生活。鼠疫首先从王春申的旅店开始,然后逐步蔓延到家家户户,傅家甸一时陷入了恐慌之中。随着鼠疫的蔓延,“人的命变得比煎饼都薄”,每天都有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死亡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既然鼠疫不可抗拒,不如泰然处之,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静观其变。于是,整个傅家甸又在悲情中活泛起来了。小说细微逼真地描绘了鼠疫之下人们的曲折心境,表现出死亡重压下的活力及动荡中的平和。 这部长篇小说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史料的基础之上,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当时中国人仅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人大多聚集在傅家甸一带,由于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在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中死亡人数达五千余人。作品以王春申赶着马车回傅家甸的情景为开头,将我们引进那段历史。“这是1910年的晚秋,王春申赶着马车回到傅家甸时,这里已是一片漆黑,与他先前在埠头区见到的灯火撩人的情景大不一样。”小说结束时已是五月下旬的一个礼拜天,鼠疫已经过去,王春申依然在赶着他的马车。“他赶着马车,沿着谢尼科娃礼拜天常走的路线,从埠头区驶向新城区。”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大多都是虚构的,生活的场景却力求逼真,尽量符合一百年前哈尔滨的真实情形。为此,作家在准备写作《白雪乌鸦》时,把能搜集到的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的资料悉数收归囊中,做了满满一本笔记。黑龙江省图书馆所存的四维胶片的《远东报》,几乎被作家逐页翻过。那个时期的商品广告、马车价格、米市行情、自然灾害、街市布局、民风民俗,就这么一点点地进入作家的视野,悄然搭建起小说的舞台。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事,作家便想要用文字复原那个时代。作品中写到了马车夫王春申,就会涉及当年马车的行情怎样,从哪儿到哪儿要多少卢布,一壶茶水要多少戈比,这些都是作家查阅当年《远东报》的胶片了解到的。书中的很多细节,小到人物的一句话,大到一个场景的设置,都要悉心揣摩,尽量达到每个细节的准确和到位。100多年来,哈尔滨的街巷已经几易其名,为此,作家特意画了一张老哈尔滨地图。“我绘制了那个年代的哈尔滨地图,或者说是我长篇小说的地图。因为为了叙述方便,个别街名,读者们在百年前那个现实的哈尔滨,也许是找不到的。这个地图大致由3个区域构成:埠头区,新城区和傅家甸。我在这几个区,把小说中涉及的主要场景,譬如带花园的小洋楼、各色教堂、粮栈、客栈、饭馆、妓院、点心铺子、烧锅、理发店、当铺、药房、鞋铺、糖果店等一一绘制到图上,然后再把相应的街巷名字标注上。地图上有了房屋和街巷,如同一个人有了器官、骨骼和经络,生命最重要的构成已经有了。最后我要做的是,给它输入新鲜的血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