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雅茹
页数:218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317554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音乐教育的多维视角》是一本基于多维视角研究音乐教育的专著。 《音乐教育的多维视角》在阐述音乐教育的定义、性质、原则、内容、目标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音乐教育的定位与意义,并详细介绍了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同时,该书还对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从多元化视角、生态学视角及互联网思维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目录
第一节 音乐教育概述
第二节 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与意义
第三节 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外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 音乐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音乐教学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音乐教学的主要领域
第三节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 音乐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节 课外音乐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章 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及创新研究
第一节 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音乐教育创新的路径
第三节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价值
第六章 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第一节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创新
第三节 多元化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路径
第七章 生态学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第一节 生态式音乐教育概述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第三节 音乐生态课堂的构建
第八章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音乐教育模式的转型
第三节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音乐教育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节选
《音乐教育的多维视角》: (一)立意的原则 我国古代文艺创作历来强调立意,如宋代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诗人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明作诗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必须含有言外之意,这与我国古代强调音乐表演要有“弦外之音”如出一辙。宋代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同样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明代的方孝孺在《谈诗》中也指出“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作画也强调立意,郑板桥题画《竹》所说的名言“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充分说明作画首先需要立意;他还说作画之前应已有“成竹在胸”,然后方得落笔,写“胸中之竹”。这些经验和心得都寓有深刻的道理,值得音乐教育者深思。 立意的原则可归纳如下。 1.人类学的本能原则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本能的艺术。原始人反而能歌善舞,这足以证明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本性和本能的自然流露、发挥,并不是有意识教育的结果,而是自然传承与人类天性。所以人只要具有人类的本能和情感,就必然拥有乐感(节奏感)。而乐感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喜爱音乐的本性、接受音乐的本能、学习音乐的可能。奥尔夫和柯达伊都说过,没有乐感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音乐学习的关键首先在于人们是否得到了恰当、足够的培养和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第一条原则应当是人人需要并且应该接受音乐的教育和教化。这是一切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一切音乐工作者必须切实认识、确信并贯彻的原则。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人本教育的原则尤为重要。 2.德学和美学统一的原则 德学和美学统一的原则也是伦理和审美并存的原则。早在两三千年前,在一些古代文明国家就已有过人类最早的音乐教育的盛期,如中国的周朝和古希腊的“古典时期”,并在同时或此后不久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如前者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后者的代表人物柏拉图等。这些文明古国的音乐教育最为突出的成就就在于认识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道德精神和力量。中国周朝掌管音乐的大司乐所进行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乐德”,然后才是“乐语”和“乐舞”。正如后来的《乐记》所说:“乐者,德之华也。”柏拉图也同样创立了“缪斯的教化”,即“乐教”这一光辉的思想,并得出精辟的结论:整个教育基于音乐。他把理想的国家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并把整个教育建立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因为他认识到音乐对于人,尤其是青年人,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即有“心灵净化”的作用。 古希腊的音乐伦理学和中国“礼乐”制度的“乐德”说奠定了音乐的德学。尽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古代的音乐德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它的深刻性和重要性却是至今甚至永远也不可被抹杀的,并且其对后世的音乐教育仍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对中国来说,音乐德学是中国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不应该放弃;对西方来说,音乐德学也是西方音乐和音乐教育思想、精神的源泉之一。对德国影响最为深远的20世纪20年代在普鲁士进行的克斯滕贝格音乐教育改革,以及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都直接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精神。 在古希腊,时隔约20年,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就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音乐德学,并且进一步认识到音乐同样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作用。从此,尤其是经过了文艺复兴,约四百年的发展使人们对音乐审美和娱乐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体系化,这是人类认识史和音乐发展史的巨大进步,也是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得以创立和发展的前提。可是,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的西方,对音乐的思考、认识和实践常常会走向另一个全面和极端的危险方向,即从根本上遗忘或否定了音乐德学的存在,很少提及音乐的德学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空前发达、物质生产空前提高、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音乐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回顾过去所提倡的音乐德学,重新肯定并发扬这一思想精神,并使之与几千年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音乐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音乐教育的指路明灯。这恐怕是当今音乐教育改革首要的前提。 3.自然真实的原则 离开了自然和真实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音乐,这是音乐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因为音乐就其本源来说正是人类情绪最本能、最直接的流露,音乐表演如果脱离了这种原本和自然的流露,就有可能变得做作,从而失去根据和价值。可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单凭自然流露来产生和再现音乐,经常得靠做、靠学。如何尽可能在做和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发自内心,正是教学和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达到自然、真实的状态。 4.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往往也能够证实艺术和科学并重的原则。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离不开感性。但音乐也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没有理性的参与,人们就不可能彻底把握它、认识它。尤其是音乐教育和教学,既不能脱离感性,也不能否定理性。从感性上体验和从理性上认识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把握音乐的本质和真谛。正如人必须将左脑的理性功能和右脑的感性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充分发挥人脑的作用一样,二者不是用加法加在一起,而是用乘法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往往在不同时期反复地、几乎轮流地从感性或理性上沿深化的螺旋形发展,往往在一定时期偏重于强调当时社会特别缺乏的一面,如18世纪西方对理性的强调。因过于强调一面而走向极端的错误,不仅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中一再重演的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