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

封面

作者:梁根林,[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页数:27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13342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是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于2019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同行的主旨报告、单元报告与单元评议的合集。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来自中德等国的刑法学者分别就“犯罪参与模式”“间接正犯”“中立帮助行 为”“帮助自杀/安乐死”“参与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与互联网”等展开了讨论。 文集的出版,有利于拓展中国刑法学者与读者的理论视野,加强中外刑法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刑法学术影响力。

作者简介

梁根林
男,1964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中方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与刑事政策。主要著作有《刑罚结构论》《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刑法总论问题论要》等。
〔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男,1960年生。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法学博士,维尔茨堡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法理学、信息法学与法律信息学教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全球教席教授,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德方召集人。主要著作有《法理学中的论证:直面法理学基础研究中的分析哲学与批判理论》《“风险社会”中生产者的刑事责任》《刑法中的事实问题与价值判断:以诈骗罪与侮辱罪为例》《计算机与互联网刑法概论》《刑法手册》(第1至4册)等。

本书特色

拓展中国刑法学者与读者的理论视野
加强中外刑法学术交流
扩大中国刑法学术影响力

目录

第一单元 犯罪参与模式:区分制体系vs.单一制体系

[单元报告]

〔德〕阿尔宾·埃泽尔 正犯与犯罪参与:比较法视角下的基础与标准

邓卓行 唐志威 郑童/译

周光权 中国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解

[单元评议]

〔德〕亚历山大·伊格诺尔 正犯和犯罪参与的中德比较

邓卓行 郑童 王芳凯/译

江溯 对于犯罪参与模式的评论

王华伟 犯罪参与理论的基础问题

第二单元 间接正犯与犯罪参与

[单元报告]

〔德〕托马斯·魏根特 论间接正犯邓卓行/译

梁根林 间接正犯的中国命运

[单元评议]

〔德〕弗兰克·彼得·舒斯特 德国刑法与中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

徐万龙/译

付立庆 间接正犯概念应该消解吗

曹斐 间接正犯的意义和挑战

第三单元 中立帮助行为与犯罪参与

[单元报告]

〔德〕汉斯·库德利希 “中立”帮助行为的刑法规制 唐志威/译

王莹 中立帮助犯的处罚根据:主观说之提倡

[单元评议]

〔德〕约翰内斯·卡斯帕 对“中立帮助犯的可罚性”的评论

唐志威/译

林维 职业帮助行为概念的提倡及其处罚立场

王钰 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与快播案

第四单元 帮助自杀/安乐死中的犯罪参与

[单元报告]

〔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德国联邦法院判决中的参与理论和安乐死

徐万龙/译

王钢 帮助自杀中的参与理论

[单元评议]

〔德〕扬·C. 约尔登 安乐死问题中的参与理论

郑童/译

付玉明 体系构建与问题思考:帮助自杀行为的法理诠释

第五单元 犯罪参与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与互联网

[单元报告]

〔德〕苏珊娜·贝克 数字化进程中的正犯和参与理论

刘畅/译

于改之 互联网时代共犯理论的新挑战——以网络帮助行为的刑事归责为例

[单元评议]

〔德〕布里安·瓦勒留斯 参与理论的新挑战:数字化与网络

邓卓行/译

徐凌波 网络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

阎二鹏 网络空间中的帮助犯:归责障碍厘清与法理重塑

[附录]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

——第五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侧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2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