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禹雪璐
页数:207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068860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乒乓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已经普遍走入高校课堂,在高校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新环境,这就促使着高校体育教学要有更加革新的教理念和教学模式。本书主要内容,在简要分析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理论指导、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优化、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优化、高校乒乓球课程主体的发展与优化、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及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乒乓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等。
作者简介
禹雪璐,女,出生于1983年11月。中共党员,毕业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南京大学体育部。乒乓球裁判,南京大学乒乓球队教练,乒乓球项目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乒乓球教学训练、竞赛组织、社团指导等工作,研究方向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与训练等。
目录
第一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现状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第二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 多元学科理论基础指导
第二节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依据
第三节 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特征与功能的呈现
第三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编制
第四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第四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第一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第三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策略
第五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第三节 常见的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及应用
第四节 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的原则与策略
第六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主体的发展与优化
第一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及相互关系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第三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主体优化的策略
第七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第二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环境优化的原则
第三节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环境优化的策略
第八章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乒乓球教学模式与教学系统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当今常见的乒乓球教学模式及应用
第九章 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乒乓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第一节 有效乒乓球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第二节 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乒乓球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节选
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概念进行分析。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途径。而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用以完成体育教学单元目标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模式包含教学思想、单元教学、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程序四个部分。由此可知,体育教学模式的组成中包括体育教学方法这个因素。但需明确,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不是非相属概念关系,因为体育教学方法只是组成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必需的要素,并不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子概念。另外,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是由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组合而成,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体系是由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精选组织而成,并不是多个体育教学方法的简单堆积,它是一个具体的概念。第二,从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后即具有稳定性和不可变性。只有在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后,该单元教学的特定体育教学模式才宣告结束。而体育教学方法却不具备这种稳定性和不可变性。体育教学方法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供各种体育教学实践选用。我们还以汽车为例。我们知道,汽车有自动挡、手动挡、手动与自动一体化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可以理解为“汽车的三种模式”,因为它们首先代表的是不同的理念:手动挡比较省油;自动挡操作比较方便;手动与自动一体化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模式。其次它们的操作程序与具体的每一步的操作方法是不同的,包括起步、行驶过程、上坡、下坡制动等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汽车的三种类型可以代表三种“模式”。汽车的模式一旦确立,它是不可以更改的,只有当该汽车报废后,该车子的模式也将随之消亡。而汽车的每个环节中的操作次序可以理解为“方法”,如起步方法、行驶过程的换挡方法、倒车方法等。每一个环节的方法中又有一定的操作顺序,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但它不代表有什么样的汽车设计理念。如起步方法,它只是汽车启动的操作步骤,与省油的理念没有什么关联。同理,教学模式也内含了各个环节的方法,但各个环节的方法决不是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确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运动技术教学的初级阶段配备动作示范方法、直观教学方法等;在改进运动技能教学阶段,我们则可以配备重复练习方法、纠正错误方法、循环练习方法等,而且在各环节的各种方法中,有着不同的操作顺序。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配备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启发式教学模式,我们需要配备提问方法、质疑方法、讨论方法等;发展体能教学模式可以配备重复练习方法、间隙练习方法、循环练习方法等。而且教学模式一旦确立,它是不可更改的,只有当该教学目标实现后,教学模式才宣告结束并解体。而教学方法只是从理论上说它具有多样性特点,即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但它并不具备实践的特性。五、教学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依据学生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得以确定,从而组成了课的各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包括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这被人们称为“三段论”。由于受苏式体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因苏式体育理论的影响而印上了苏式模式烙印,因此遭受了众多批评。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三段论”不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并借着教学改革的名义提出了二段论、四段论、五段论,甚至“无段论”。这部分人认为体育课无须做前期准备活动就能直接进入体育活动状态。这类观点看似新颖,但经仔细分析就可发现其存在缺陷。单就一节体育课来说,不论发生何种变化,这节体育课都必然包含有开始和结束两部分,因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它有一个的开始与结束的过程,这是任何一所学校的课程无法改变的事实。特别是体育课,除了具有和其他课程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在一节体育课程中,学生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即心率需要达到130次/分钟以上(心率在安静状态下约为60次/分钟)。因此在课的开始阶段,必然有一个准备与调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课的“准备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中承受了较大的生理负荷,在课的结束部分,要把较高的心率恢复到课前的基本水平,就需要调整与放松,这个所谓的“结束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而课的中间部分(即基本部分),它是始终存在的。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人体的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程度来确定这两部分的时间长短和活动强度。因此,体育课的课程结构是基本不变的。体育教学模式依据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课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每节体育课之间必须做好有效衔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最终完成相应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即“初步学习运动技术、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到巩固与自动化运动技能”。由此分析可知,单元教学课时时长决定了体育课课次多少,而课次的有序安排又构成了体育教学模式。因此说,体育课的课程结构和体育教学模式是不相同的。这里还是用汽车的例子说明。汽车的手动模式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各个不同的环节组成,即要使该汽车正常行驶,就需要掌握起步、加挡、减挡、刹车、倒车等环节技术,而这些环节技术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学会开车的基本技术,就要学习具体的一个一个细节技术,待学会各项具体的操作技术后,才能独立开动车子,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若其中一个技术环节没有学好,那么就不能讲某某已经学会了开车。另一方面,从行驶的阶段来看,要使汽车从某地移到某地,就会产生起步、行驶、停车三个基本阶段,它与一节体育课的结构具有同样一层含义,因此上述二层意义说明该汽车的手动模式就相当于一种教学模式,而组成各技术的环节就相应地代表了一节节的体育课,而每节体育课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体育课不能代替体育教学模式,它是组成教学模式各环节中的一个小单位。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存在的“体育课中安排不同的教学模式”“一节体育课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观点是不够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