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封面

作者:李荣山

页数:3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1002150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自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借助文明比较讲出中国自身的道理,以增进文化自觉,就成为历代学人的追求。然而,比较历史研究长期在所谓的普遍主义和封闭的特殊主义两端徘徊,难以达到和而不同的文明比较效果,也就难以在普遍历史中对中国文明予以准确定位。鉴于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内在地带有和而不同的文明比较特点,本书详细考察了这套方法的逻辑与得失,尝试发展一种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以期助力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比较与文明互鉴问题。

作者简介

  李荣山,湖南邵阳入,社会学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社会》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社会理论、文明比较、历史主义和共同体问题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翻译出版译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

本书特色

从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方法论入手,尝试发展一种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以期助力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比较与文明互鉴问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争论百年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韦伯式比较历史社会学如何可能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上篇 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 具体因果解释
——韦伯论社会文化科学的逻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韦伯科学学说的缘起
第三节 对实证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作为社会文化科学逻辑基础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 理念型:社会文化科学中的概念形成
第六节 归因的逻辑形式: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
第七节 作为对象界定、概念形成与因果归属关键的价值关联
第八节 社会文化科学中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问题
第九节 小结:作为中心的因果关系
第三章 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
——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历史主义根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作为有机整体的历史个体
第三节 作为发展进步的普遍历史
第四节 目的论的摒弃与经验科学的兴起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文明比较与文化自觉
——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第一节 作为认识旨趣的历史个体
第二节 虚实相生的理念型
第三节 和而不同的文明比较
第四节 普遍历史与中国文明的理念型
第五节 将心比心与文明间共识
第六节 小结

下篇 政治与伦理
第五章 共同体之爱的政治
——近世德国的家国关联问题
第一节 引言
……

节选

  线性进步论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厚今薄古,把启蒙时代特别是法国视为文明的顶端,把古代想象为野蛮落后,把历史变迁视为从野蛮进步到文明或启蒙理性。这种观点典型地体现在孔多塞(2013:100)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表》中,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理性由于文明的自然进步而在缓慢地形成;看到了迷信纠缠住了它,从而在腐蚀它,专制主义则以恐惧和不幸的重担在败坏着并麻痹人类的精神。唯独有一个民族[法兰西民族]逃脱了这种双重的影响。”赫尔德认为,这是不顾历史事实,用启蒙时代的理性和价值为标准衡量古人的结果。启蒙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个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以这种特殊性为标准,又辅以一种抽象的思维去寻找历史上与之类似的共相,必然是徒劳的,因为历史上的民族和时代同样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体。以一个特殊时代为标准去寻找其他同样特殊的时代与它的共性,必然是缘木求鱼,也必然会贬低其他一切时代。对于这种只诉诸干枯冰冷的理性而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赫尔德极为愤懑。  他认为东方专制主义(oriental despotism)只是想象的产物,是建立在对极端暴力事件的拣选基础上的,人们以此来证明东方人怕死。而这些事件往往发生在帝国的衰落阶段,只有在帝国最后的挣扎中才会诉诸这种手段。“从欧洲人的角度(或情感)来看,没有什么比专制主义更恐怖的了,于是我们为了安慰自己,使它背离自身,把他放在一个背景下,然而,在那里它并非我们基于自己的状况所想象的恐怖事件。”(Herder,2004:7)他认为孟德斯鸠把这种政体的驱动力描述为恐惧,正是从狭隘的政治维度出发凭空想象出来的。实际的历史状况并非如此。族长的统治,靠的并非用专制来制造恐惧,而是他“帐内的尊敬、榜样和权威”。他雄辩地证明,所谓“东方专制主义”,并非现代欧洲人基于自己的处境所想象的那种与宪法保障的自由相对的恐怖专制主义,而是一种融尊敬与服从于一体的温和的父权制。父权制是东方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的,这些条件包括居住形式、风俗习惯、外部环境等,符合他们的自然秉性。或者说,父权制本身就是东方民族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赫尔德把东方视为人类幼年时期的黄金时代。  不仅父权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东方的宗教也是如此。长者、父亲、王获得上帝之代表的地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们在服从父亲的意志、遵从古老习俗、恭敬地服从在上者的命令时,带着某种孩子般的宗教情感。现代欧洲人按照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把古代东方宗教想象成骗子和恶棍,完全是因为从现代欧洲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宗教情感是可耻的、有害的。但他们却没看到,那个时代、那片土地和那时人类的发展水平与现代欧洲完全不同。故此,他猛烈抨击启蒙思想家用现代欧洲人的标准,把作为人类幼年时期的东方变成了“世界上最荒谬的东西:一个三岁老人(an old man of three years)”(Herder,2004: 11)。此类对启蒙哲学家的讽刺挖苦在赫尔德那里俯拾皆是。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2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