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禹
页数:166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22982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篇章事件演化研究》勾勒并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事件在篇章各个层级的演化现象,详细考察了篇章中事件的演化模式。在复句层次上,事件的概念域演化表现为九种事件域的衔接模式,而该演化在不同复句类型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受到逻辑语义的客观性、主观性以及交互性的制约。在句际层次上,事件的陈述一指称演化呈现为事件回指现象,该书归纳了四种事件回指方式,分别是概述回指、“NP的VP”型回指、融合回指与零形回指,描写了四种事件回指的具体格式,并分析了不同回指类型的选择和其指别性与可及性的密切关系。在句群层次上,该书讨论了事件的动态演化,即相同话题与不同话题下,一个事件与其下一个事件的内部语义关系,认为事件动态演化的推动力是题元结构与物性结构协同作用下的产物,同一话题下主要通过话题的物性结构激活每个事件,在不同话题下借助事件的题元角色激活实体,再由新产生实体的物性角色激活事件,从而逐步推进篇章。在语体层次上,该书探究了不同语体下事件配置方式的演化,尤其是在说明语体当中,其事件高度倾向于在谓词短语中选择作格结构,在事件动词中选择形式动词,在宾语上选择自指名词,并解释这种配置的核心驱动力是由说明语体介绍知识的功能所致。最后,梳理了在整个篇章事件演化中最核心部分,也就是主干事件链的提取方式,并且论证主干事件链保证篇章主旨大意的原则,即满足信息阈值。 该书尚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包括如何用某一理论框架统摄各个层次的事件演化。该书始终秉承的理念是,篇章中的语言是多层次、多向度的,而不是单一性质的,因而要在篇章中精细化地生成与其说是正确的事件,倒不如说是合适的事件,因为在语境的控制下,很少有事件的句法形式是完全非法的,只存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演化,因而亟待出现一套整合多层次句法一语义的理论框架来宏观把握这个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概念域的演化环节在认知事件与言语事件的识别中依然缺乏确实有效的形式化手段,必须通过意合语义来加以判断,而这个必须得借助上下文语境,由此生发的复杂语义逻辑有待厘清。陈述一指称的演化环节事实上除了从事件的陈述到事件的指称这一种演化方式,还存在从事件的指称到事件的陈述这种演化方式,被称为事件后指。然而由于学力有限,笔者还无法捉摸出其运作的具体途径,还有待方家的进一步研究。在事件的动态演化方面,实体与实体、事件与事件的对应关系除了直接继承以外,还存在徐赳赳(2005)提到的联想回指与该书提出的融合回指,把这些参数考虑进去之后会大大增加模型的运作负荷,如何在操作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再做思量。从事件的语体演化层面来看,近年来语体语法研究兴盛,但正如方梅(2012)所指,语体中事件演化很多集中于格式优选而不是强制性约束,事实上语体的强制性句法一语义研究一直就比较欠缺,对应到书中语体事件的演化研究,该问题依然存在,考虑倾向性配置与强制性配置是下一阶段需要仔细讨论的课题。到事件链环节,除了主干事件链以外,支线事件的多个链条也有待考察,并且它们与主干事件是如何形成关联的,二者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构成篇章的全貌,以及背后体现的认知模式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目录
第一节 事件演化的篇章路径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篇章
二、事件
三、篇章中的事件
四、事件演化
第三节 术语界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事件域衔接与事件演化
第一节 关联词衔接
第二节 事件域衔接
第三节 关联词衔接的影响
第四节 事件域衔接的意义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事件的陈述一指称演化
第一节 回指与事件回指
第二节 概述回指
第三节 “NP的VP”型回指
第四节 零形回指
第五节 融合回指
一、融合回指的类似概念
二、融合回指的性质和功能
三、融合回指与词汇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件的动态演化
第一节 篇章推进结构与事件演化
第二节 两种事件语义联系
第三节 同一话题的事件演化
第四节 不同话题的事件演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事件的语体演化
第一节 事件与叙事语体
第二节 事件与操作语体
第三节 事件与说明语体
一、说明语体的事件设置
二、说明语体与作格结构
三、说明语体与形式动词
四、说明语体与自指名词
第四节 事件转喻与非正式语体
一、事件转喻现象
二、事件转喻定义
三、事件转喻分类
四、非正式语体的限制性
第五节 事件偏移与政论语体
一、“V好”构式的事件语义偏移
二、构式竞争理论
三、事件语义取值
四、类似构式的竞争
五、政论语体的适切性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事件演化与事件链
第一节 主干事件链
第二节 词汇链及其提取与标注
一、同一词汇链
二、确定词汇链中词汇颗粒度
第三节 事件链及其提取与标注
一、主干事件链的标注规则
二、嵌套事件的处理方案
第四节 事件链的信息阈值
一、事件链与信息结构
二、信息阈值与主干事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