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弗兰克·费舍尔
页数:68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60189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手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将多学科塑造成面向用户的理论、设计和证据的体系;学习科学的设计、研究和评估的方法被广泛地解释;学习科学研究、评估和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多样性。详细介绍了如何提升学习的方面-特别是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以便参与者能够热情地参与并有效地获得新的理解和能力。作为一本手册,本书视角广泛、见解深刻地探讨了有关人类学习的基础话题与前沿研究,立足于学习科学所具备的实证性、综合性、跨学科和情境性等特点,分板块系统介绍了(1)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定位;(2)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和评价;(3)学习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评价和分析方法。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1)学习的过程、机制和其他影响人类学习的各种因素之间是如何进行复杂互动的?(2)怎样设计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实现学习目标?(3)研究者该如何从这些复杂环境中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方法?这本手册对于学习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了一份系统、科学、崭新的支持,以及一份前沿且国际化的视野。
作者简介
弗兰克·费舍尔(Frank Fischer)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教授,慕尼黑学习科学中心(MCLS)主任。
辛迪·赫梅洛-西尔弗(Cindy E. Hmelo-Silver)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芭芭拉·雅各布斯教育与技术委员会主席,学习科学教授。
苏珊·戈德曼(Susan R. Goldman)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心理学与教育学特聘教授,学习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
彼得·赖曼(Peter Reimann)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CoCo研究中心教育学教授,学习与创新研究中心(CRLI)联合主任。
本书特色
关于学习科学的国际观点的全面集合。 知晓人类学习的机制和过程,迈向更好的学习时代。一部代表学习科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宝藏”级手册;一份有关学习科学领域的国际观点的全面集合。全球110余位权威研究者共同参与编写,顾明远先生亲笔题写书名。
这本万花筒式的手册采用了多方法、多视角探究了对于思维和学习的理解与培养。这本手册的作者团队是国际化的,其观点也具有国际前瞻性,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学习科学、学习科学可以学习带来什么,以及学习科学今后会如何发展,那这本书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本手册分为三大部分,共51章。手册探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1)学习者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信息并与之交互?(2)如何设计对于学习者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环境?(3)如何有效设计、分析和评估教学和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目录
中文版序
作者目录
序
第1章 导言: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演变
第一部分 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取向
第2章 学习科学简史
第3章 知识认知与知识发展
第4章 学习的认知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科学中的对立与协同
第5章 学徒制学习
第6章 专业知识
第7章 学习科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第8章 教与学的具身认知:行动、观察和想象
第9章 数字化社会中的多源学习
第10章 多元表征和多媒体学习
第11章 学科内外的学习
第12章 动机、参与和兴趣:“最后,这取决于你和你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13章 协作中调节学习的当代视角
第14章 集体知识建构
第15章 在工作中学习:社会实践与分析单元
第16章 复杂系统和学习科学:学习、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第二部分 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评估
第17章 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环境下的4C/ID
第18章 课堂编排
第19章 学习科学中的支架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第20章 基于实例的学习
第21章 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
第22章 探究性学习与技术的机遇
第23章 展品支持的非正式STEM学习:一种生态系统方法
第24章 智能辅导系统
第25章 用于学习的模拟、游戏和建模工具
第26章 通过设计、技术及开放教育资源支持教师学习
第27章 学习科学中的游戏:回顾玩游戏和制作游戏促进学习的证据
第28章 创客运动和学习
第29章 知识建构:理论、设计与分析
第30章 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探究
第31章 计算机支持的论证和学习
第32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第33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支架和脚本
第34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的群体意识工具
第35章 移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第36章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丰富的学习景观:学习科学的视角
第三部分 研究、评价和分析方法
第37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
第38章 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
第39章 参与式设计与学习科学
第40章 学习的评估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41章 学习进程
第42章 测量能力
第43章 作为实用工具包的混合方法研究:理解还是解决学习科学的复杂性
第44章 多义分析:多视角的交互分析
第45章 民族方法学:研究主体间性的实践成就
第46章 互动民族志
第47章 学习科学家的视频研究方法:现状与未来方向
第48章 协作学习过程质量的量化
第49章 学习科学中的学习分析
第50章 认知网络分析:通过大数据深描法来理解学习
第51章 选择学习科学的统计方法及报告结果
索引
译后记
节选
译者序 2018年,国际学习科学界有两本重要出版物值得关注。一本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继《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经验、心理及学校》之后重磅推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Ⅱ: 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另一本便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国际学习科学手册》。该手册由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弗兰克·费舍尔(Frank Fisher)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辛迪·赫梅洛-西尔弗(Cindy E. Hmelo睸ilver)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苏珊·戈德曼(Susan R. Goldman)教授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彼得·赖曼(Peter Reimann)教授担纲主编,共有110余位从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与领域建设的国际学者参与了该手册的编写工作。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分为三大部分,共51章。
第一部分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定位,包括学习科学领域的起源、人类的知识传统、整合这些传统的方法、人类学习的过程和机制。该部分重点探讨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例如: 在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学习的过程、机制和其他影响人类学习的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身处的文化是怎样的?在学习时个体怎样使用自己的身体,身体又是怎样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个体的信念(关于个体自己、关于世界和关于他人的信念)如何影响个体的学习?个体的目标、兴趣和情感如何影响时间分配和注意力?个体如何形成表征,表征形成过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人作为学习者如何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所有这一切(互动、目标、个体使用身体的方式、信念、所形成表征等等)又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
第二部分聚焦于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和评价。该部分内容探索的是怎样促进学习的理解,特别是怎样设计学习环境,从而让学习者既能够热情投入,又能够有效形成新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该部分内容既聚焦教学方法,也聚焦能够吸引学习者并帮助他们学习的技术的设计和使用;既聚焦我们称之为“学生”的那部分人,也聚焦教师,关注怎么帮助他们学习;同时还聚焦非正式场合中各年龄段的学习者,聚焦学习者群体中的学习以及群体学习方式如何影响群体中个体的能力。此外,还涉及技术可能扮演的角色,利用新技术让学习更加吸引人且更为有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关注学习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评价和分析方法。该部分主要探索了如何在无比复杂的背景中开展学习研究的方法,如何从这些复杂环境中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方法,如何开展设计以促进学习的设计路径指南的方法。具体而言,研究者们重点关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和参与式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介绍了学习中的高质量和有效评估、学习进程、能力模型和能力测量等。在分析方法方面涉及混合式研究方法、多源分析、民族学方法论、民族志、视频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学习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等。
在过去的25年中,学习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逐渐成为一个探究人类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在什么情境下发生,以及人们如何决定学习发生源头等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的简短发展史反映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学习以及如何支持学习的理解。珍妮特·科洛德纳(Janet L. Kolodner, 2004)认为学习科学是一门设计的科学、一门集成的科学、一门社会认知的科学、一门描述性的科学或者一门实验性的科学。萨沙·巴布拉(Sasha Barab, 2004)认为学习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它利用人类科学中的多种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以实现对学习、认知和发展的属性和条件的理解。布莱恩·史密斯(Brian Smith, 2004)将学习科学定义为关注“设计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使用的产品,并将此作为一种方法论以理解个体和社会认知”的团体。从这些关于学习科学定义或者属性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学习科学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学科,它具有实证性、综合性、跨学科和情境性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文、陈琦、何克抗等一批中国学者开始面向国内译介学习科学系列著作成果。2002年,高文团队翻译出版《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情境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系列著作,引起了国内学界对学习科学的极大关注;2010年,徐晓东等翻译出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学者关于学习科学的研究视野。特别是近20年来,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对学习科学持续进行国际追踪和本土研究,相继创办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搭建协作共享与交流平台,使国内学习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特征(赵健,杨晓哲,2019),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际学习科学手册》的翻译和引介可以为我国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国际化视野和资源。总体看来,该手册将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实证视野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