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鲁良
页数:25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102493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17BSH025。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现实存在的社会失信行为,从理论思想、社会实际和治理实践3个研究维度出发,对网络时代的失信行为展开概念解析、理论梳理、现实分析和对策研究,具体包括7个部分,分别是:失信行为的释义与生成机理,失信行为及其行为道德的语境与效应,失信行为及其行为道德的网络空间生成场景,网络时代失信行为及其行为道德的社会认知,网络时代失信行为及其行为道德的生成与传播,区块链技术下的失信风险防范与行为道德养成,防范网络时代失信行为与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从而为我国失信行为研究打开了一个富有启发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
鲁良,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失信问题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一、信任研究
二、失信行为研究
三、网络失信行为及其治理研究
四、失信问题研究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失信行为的释义与生成机理
第一节 失信行为的界定
第二节 失信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失信行为主体要件
二、失信行为客体要件
三、失信行为过程要件
第三节 失信行为的关联
一、失信行为与理性、逐利
二、失信行为与道德、文化
三、失信行为与制度、规则
四、失信行为与交往、网络
五、失信行为与投机、资本
第四节 失信行为的基本类型
一、基于失信主体:人际失信与组织失信
二、基于失信缘起:道德失信与制度失信
三、基于失信内容:工具失信与价值失信
第五节 失信行为的生成场景
一、政治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二、经济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三、文化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四、学术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五、人际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第二章 失信行为的发生语境与负面效应
节 失信行为发生的语境分析
一、失信行为与传统的礼俗道德
二、失信行为与现代的公民道德
三、失信行为与封闭的人治社会
四、失信行为与开放的法治社会
第二节 失信行为与行为道德的双向互构
一、道德形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
二、行为道德对失信行为的约束
三、失信行为对行为道德的侵蚀
第三节 失信行为与道德秩序错位
一、人际失信:私利多于承诺
二、组织失信:私利强于声誉
三、制度失信:私利重于公正
第四节 失信行为的社会负面效应
一、政治失信与公众信任的破坏
二、经济失信与交易成本的增加
三、学术失信与知识价值的消释
第三章 失信行为的网络空间生成场景
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当代样式
一、电商服务失信行为
二、互动社交失信行为
三、网络媒介失信行为
四、网络金融失信行为
第二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宣泄报复型网络失信行为
二、偏激盲动型网络失信行为
三、迎合满足型网络失信行为
四、谋私逐利型网络失信行为
第三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失信主体的匿名性
二、失信对象的弥散性
三、失信内容的多样性
四、失信手段的复杂性
五、失信传播的即时性
六、失信进程的难控性
七、失信影响的持续性
第四章 网络失信行为对公众行为道德的冲击
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推理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直觉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想象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伦理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三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对象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失信行为的传播路径及其道德困境
节 网络时代失信行为的生成与传播路径
一、信息编造
二、议题强化
三、标签化处理
四、群体极化
五、沉默的螺旋
六、异化支配
第二节 失信行为生成过程中的道德生产与再生产
一、引发道德意识扭曲
二、引发责任意识淡薄
三、引发公德意识虚化
四、引发现实社会治理难题
第三节 失信行为传播过程中的道德生产与再生产
一、网络失信行为引发的道德议题
二、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议题转变
三、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观念淡化
四、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再生产
第六章 区块链技术下的失信风险防范与行为道德养成
节 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构建
一、匿名性
二、去中心化
三、难以篡改
四、无须信任基础的共识机制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的失信风险
一、分布式账本中的失信风险
二、加密算法中的失信风险
三、智能合约中的失信风险
四、共识机制中的失信风险
第三节 区块链应用的失信风险
一、认知风险:模糊与片面
二、监管风险:空白与冲突
三、伦理风险:歧视与鸿沟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下的行为道德建设
一、增强理念认知:消除模糊、片面的认知冲突
二、加大技术研发:消除与现有信任机制的监管冲突
三、强化法治建设:消除与主流道德相悖的伦理冲突
第七章 防范网络时代失信行为与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
节 网络时代的失信行为治理
一、政府部门激励守信行为
二、社会媒体监督失信行为
三、信用体系矫正失信行为
四、法律规制惩戒失信行为
第二节 网络空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失信问题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一、信任研究
二、失信行为研究
三、网络失信行为及其治理研究
四、失信问题研究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失信行为的释义与生成机理
第一节 失信行为的界定
第二节 失信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失信行为主体要件
二、失信行为客体要件
三、失信行为过程要件
第三节 失信行为的关联
一、失信行为与理性、逐利
二、失信行为与道德、文化
三、失信行为与制度、规则
四、失信行为与交往、网络
五、失信行为与投机、资本
第四节 失信行为的基本类型
一、基于失信主体:人际失信与组织失信
二、基于失信缘起:道德失信与制度失信
三、基于失信内容:工具失信与价值失信
第五节 失信行为的生成场景
一、政治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二、经济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三、文化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四、学术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五、人际场景中的失信行为
第二章 失信行为的发生语境与负面效应
节 失信行为发生的语境分析
一、失信行为与传统的礼俗道德
二、失信行为与现代的公民道德
三、失信行为与封闭的人治社会
四、失信行为与开放的法治社会
第二节 失信行为与行为道德的双向互构
一、道德形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
二、行为道德对失信行为的约束
三、失信行为对行为道德的侵蚀
第三节 失信行为与道德秩序错位
一、人际失信:私利多于承诺
二、组织失信:私利强于声誉
三、制度失信:私利重于公正
第四节 失信行为的社会负面效应
一、政治失信与公众信任的破坏
二、经济失信与交易成本的增加
三、学术失信与知识价值的消释
第三章 失信行为的网络空间生成场景
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当代样式
一、电商服务失信行为
二、互动社交失信行为
三、网络媒介失信行为
四、网络金融失信行为
第二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宣泄报复型网络失信行为
二、偏激盲动型网络失信行为
三、迎合满足型网络失信行为
四、谋私逐利型网络失信行为
第三节 网络空间失信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失信主体的匿名性
二、失信对象的弥散性
三、失信内容的多样性
四、失信手段的复杂性
五、失信传播的即时性
六、失信进程的难控性
七、失信影响的持续性
第四章 网络失信行为对公众行为道德的冲击
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推理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直觉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想象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伦理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三节 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影响
二、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对象的影响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道德行为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失信行为的传播路径及其道德困境
节 网络时代失信行为的生成与传播路径
一、信息编造
二、议题强化
三、标签化处理
四、群体极化
五、沉默的螺旋
六、异化支配
第二节 失信行为生成过程中的道德生产与再生产
一、引发道德意识扭曲
二、引发责任意识淡薄
三、引发公德意识虚化
四、引发现实社会治理难题
第三节 失信行为传播过程中的道德生产与再生产
一、网络失信行为引发的道德议题
二、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议题转变
三、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观念淡化
四、网络传播导致的道德再生产
第六章 区块链技术下的失信风险防范与行为道德养成
节 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构建
一、匿名性
二、去中心化
三、难以篡改
四、无须信任基础的共识机制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的失信风险
一、分布式账本中的失信风险
二、加密算法中的失信风险
三、智能合约中的失信风险
四、共识机制中的失信风险
第三节 区块链应用的失信风险
一、认知风险:模糊与片面
二、监管风险:空白与冲突
三、伦理风险:歧视与鸿沟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下的行为道德建设
一、增强理念认知:消除模糊、片面的认知冲突
二、加大技术研发:消除与现有信任机制的监管冲突
三、强化法治建设:消除与主流道德相悖的伦理冲突
第七章 防范网络时代失信行为与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
节 网络时代的失信行为治理
一、政府部门激励守信行为
二、社会媒体监督失信行为
三、信用体系矫正失信行为
四、法律规制惩戒失信行为
第二节 网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