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法律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以公共性的维护为线索

封面

作者:王存河王宏璎著

页数:180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97702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目的是探讨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法治保障,从法学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本书对法律实践中如何理解法制与文化作为统一国家的一体两面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从而梳理法治实践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内在统一的关系,完成中国法学的本土化。

作者简介

王存河,男,甘肃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学、宪法学和法律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将精力放在法律与文化的关系方面。 在《现代法学》、《法学评论》、《兰州大学学报》、《民间法》等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法律出版社等第一最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学术科研项目8项,并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若干。 王宏璎,女,甘肃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哲学社会学规划项目一项;主持并完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主持并完成校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并完成院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作为主编出版教材3部;编写专著2部;在省内外各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1次。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关于调研情况的简要说明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语境主义与法律解释

一、语境思维与主体性问题

(一)语境的三种理解

(二)分析、对话与主体性问题

(三)主体间性与关系结构中的主体

二、概念考察方法与本土问题意识

(一)概念的理解与理解的表达及论证

(二)概念的彻底解释

(三)解释的时间维度:语用语境与解释语境

(四)概念考察:规范性基础与法学本土化

三、汉语法律概念的作用机制

(一)本质主义概念观与概念分析方法的难题

(二)语境主义对概念分析方法的弥补

(三)汉语法律概念固有的整体主义方法对分析方法的补充

(四)汉语法律概念与法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中华民族文化与统一法制

一、国家的文化意象与制度表达

(一)通过政治法律机制的国家认同

(二)公民权利与互助平等

(三)族群文化权利的解释原则

(四)作为公共文化的民族文化

(五)中华民族文化的法律化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价值共识

(一)经验主义的价值相对论

(二)理性论与价值共识

(三)寻找共识和选择共识

(四)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

(五)宪法价值共识的内部结构分析

三、中华民族文化:概念体系与知性思维重建

(一)概念的形成机制

(二)日常概念与法律概念

(三)知性思维重建的关键:主体概念背后的文化精神

(四)概念分析与概念的体系化

第三章多元文化与公共领域建设的法治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化的内涵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化的理论基础:族群地方性知识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化的历史基础

(四)自治权与法制统一

(五)族群地方性知识的法律表述

二、自治法规与族群地方性文化

(一)族群文化在现行国家制定法中的地位

(二)自治立法中的族群文化

(三)文化个性与共性

三、公共领域的制度建构与文化基础

(一)族群关系与公共领域的功能定位

(二)公共领域的制度基础:平等

(三)公共领域与公共文化

(四)公共领域的法治建构

(五)自主领域

第四章纠纷解决中的公共性问题

一、纠纷解决中的公共权威问题

(一)非正式权威的类型

(二)正式权威主导下的“官民合作”

(三)差异文化互动背景下的纠纷解决与权威之间的合作

二、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一)牛肉面、族群文化与公共性

(二)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

三、判决书中的日常语言和法律语言

(一)身份、语言与公共性

(二)案件事实叙述的风格

(三)案件事实叙述中的方言俚语问题

(四)说理风格与公共性的维护

四、说理依据:基于法律的说理和基于文化的说理

(一)多元族群文化与法律理由的公共性

(二)法律理由与民族文化中的公共性问题

(三)外来词、公共性与说理问题

(四)概念边界、可能生活与判决的可接受性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法律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以公共性的维护为线索》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06249.html